两腿之间的技术思想史

两腿之间的技术思想史

今天讨论班我讲莱文森的论文,论文虽短,讨论得挺多,最后只剩二十分钟读书,倒是意料之外。

关于莱文森的正面意义,我在论文中的确是写得太暧昧,或者说写得太假了,我自己都说着心虚……不过莱文森真正称得上有一种正面意义的理论元素,确实是我在论文中提到了,以及我在开讲时最先扯到的,他的这样一种未自觉的“黑格尔主义”的思路。

我首先提到吴老师的“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科学思想史,一条是科学哲学(实质上已经替换为技术哲学)。作为吴老师的亲传弟子,我要把这两条腿一并继承下来。但是下一个问题就是:这两条腿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说我只是一条腿跳累了换另一条腿跳跳,那么就称不上两条腿走路,而还是一条腿蹦跶。这两腿之间还需要一个枢轴,以便让这两条腿的前行能够互相牵动和默契配合。当然,再往上说还需要有躯干和灵魂,例如现象学哲学,现代性问题的关切,这些是躯干之上的事情,我现在要找一个将将在“两腿之间”的联通者,它既处于技术哲学的根部,也处于科学思想史的根部。而我找到的这个东西,简单地说,就叫做“技术思想史”。

博士论文开题计划中我就提到,我要把媒介环境学阐发成一种技术史纲领。那么这种史学纲领应当接续到哪条传统之上呢?在我看来,应该要承接在柯瓦雷的思想史纲领之后。而柯瓦雷的思想史纲领,其实背后有一个黑格尔式的信念在支撑(当然在柯瓦雷那里这条黑格尔主义的线索是明的、自觉的),即“思想自己滚动”,在实际的人类历史背后,有某种内在的逻辑,思想自我展开、自己生成自己……因此说思想史大致上可以称作为“内史”的进路。

技术哲学或者我所谓的媒介存在论已经要打透传统意义上的“内—外”之别。当然这种打透并不是打碎,而是说内外之间的界限并不是一堵固定的、现成的、不可撼动的墙壁,而是某种变动的、生成性的、可透过的“媒介”。如此一来,当我们再要去考察思想的“内在逻辑”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思想”的疆域不再局限于那些由现成的铅字所组成的抽象世界,而是由媒介技术所界定的某种意向空间。如此一来,我们之所以谈技术史,决不是在默顿的社会史的意义上,为思想史引入了一个“外部”的影响参数,这个技术既不是内也不是外,而是内外之间的媒介,是内之外化和外之内化之枢机。

媒介环境学的前辈们已经在这种历史上作出了许多探索,比如哈弗洛克的柏拉图导引,沃尔特·翁的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研究,爱森斯坦的印刷史研究等等,这些历史研究都触及到科学或知识的历史,但显然不是默顿意义上的“外史”。

而莱文森虽然没有对他理论中的黑格尔主义倾向有足够的自觉,但他无疑是最自信和最直白地把这种黑格尔式的信念表达出来的媒介史家。如果用黑格尔式的“正、反、合”来翻译莱文森的“精神、物质、技术”,莱文森的技术史观就显得不那么不值一提,而是值得仔细掂量了。

我个人觉得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某种忽悠人的空话,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学说不值得重视。对于黑格尔主义本身,我们可能也需要作一番“正—反—合”的超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