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通史”期末试卷

“技术通史”期末试卷

说明

之前说过,期末考试为“完全开卷”,可以携带电子设备上网搜索。

“考勤题”也是我的新主意,趁选课人少先试验一下。为什么要设置“考勤题”?我认为选课的学生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习惯性勤奋且老实的,无论老师讲课好不好,都会保证出勤;二是习惯性混日子的,无论老师讲课好不好,都几乎不出勤;三是自由且挑剔的,老师讲得有意思就会坚持听课,老师讲得不好就会越来越少听课。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类学生。我也希望通过有趣的课程,而不是通过强制的点名,来留住这些同学。从这学期整个的出勤率来看,我自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那么为什么我还要设置考勤题呢?我并不想对自由的同学增加压力,事实上,我向来都认为,一学期的课,哪怕再喜欢,偶尔有个两次左右的缺课也是正常的,谁都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又或者突然有个重要约会之类的,这种情况下直接翘课就行了,没必要特意请假。所以我试图设计让那些翘课三次的同学仍然可以没有太大压力地通过考勤题(如果普遍答错,我可以考虑每人再白送5分,保证一半以上同学能得满分)。

我希望把压力全都施加给第二类学生,也就是习惯性混子的头上。这类学生很可能就开学初来一次,最后考试来一次,当他了解到老师不点名时,就从来不来听课。这些学生不会因为我努力讲课,讲得精彩有趣,而回心转意,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来听,我再用心也没用。

他们的作业往往也不会好,但除了抄袭之外,鉴于我宽松的给分政策,他们完全也可能混出个比较好看的成绩,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个考勤题的环节给予惩罚,让他们的成绩和正常学生之间拉开一个档次。

我第一次课就声明这是一门“水课”,但也许有些人误解了我的水法。我说的水课,指的是上课形式,老师吹吹水,学生听说书。不要求主动的预习和讨论,学生的课余功课不多,最后给分也相对宽松。但这并不是说,这门课我上得不用心,敷衍了事。相反,我在许多方面不仅认真,而且较真。

为什么这门课相对较“水”呢?我也说了,是要把这门课当作一个招牌课,一个“广告”课,争取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我们科学史系和我自己。在这个入门课程中产生对相关问题的兴趣之后,个别同学再会去选那些进阶的、不那么水的课程。所以我对这门课的定位是以激发兴趣为主,受众越多越好。

但问题是,长期翘课的混学分的同学压根就不是“受众”,压根没听,那就根本谈不上激发兴趣,那么我没必要对这类同学过多宽松,那样的话也是对认真听课的学生的不公平。

顺便说一下,关于抄袭,触及到我非常较真的一面:绝对不允许抄袭。这个在我课上也是说过多次的:只要不抄袭,一定能合格。言外之意,抄袭的,我是要给不及格的。

当然抄袭中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确实对学术规范不太了解,本身是认真上课,并相对认真地完成作业的,但没有处理好引用与抄袭的区别。这种同学,我当然还会给机会,告诉他正确的引用方式,发回重写。但另一种情况,就是习惯性混子,他也不怎么认真听课,整个就是要欺负老师心软或者检查不细,想糊弄过关。这类学生,我甚至不愿意给他机会,而是更倾向于直接挂科。(当然像前一篇文章评论中提到的那位,我感觉都不属于第二类,至今我还是难以理解)

如何对待抄袭,如果只是从我个人安全角度考虑,也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他60分过关是最好的,因为现在个别学生是很可怕的,随便举报一下,我恐怕就会很被动。当然我相信清华大学还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学生不至于太极端,校领导也不会太不讲道理……另一方面,如果是出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考虑,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毫不留情且不留余地地挂科,这才是对学生的未来最好的办法。如果看到抄袭,老师还要和颜悦色地去教导,再给机会改正,最后再害怕麻烦或报复,唯唯诺诺地给学生合格。这无疑是对学生的纵容——学生会想,抄袭没什么大不了的,混过去啥事没有,混不过去也大不了就是重写一篇,最多是假意低头道歉表决心,就糊弄过去了。

正因为大学老师普遍的不作为,普遍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让学生的抄袭行为得不到惩罚,客观上助长了抄袭的习惯。甚至有人提出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因为毕业论文必然都是抄的。在一些差一点的大学,学生压根不是学习如何正经写论文,反而是去学习如何抄袭之后不被查重发现……这也难怪现在某些媒体玩“洗稿”玩得理直气壮,毫无愧色。

我无力逆转整个社会风气,但至少在自己身上,我要坚持不与丑陋的东西同流合污。我希望传达给学生的是:不抄袭而写作并不困难,而一旦抄袭则是永远无法消抹的耻辱。

在不抄袭稳过的水课上仍然坚持抄袭,在一个可以合法摘抄的读书笔记作业中还要抄袭,这种同学恐怕已经很难挽救了。但我仍希望给他正确的教导:那就是鄙夷和挂科。对丑恶的东西表示气愤和鄙夷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面对学生的丑恶行为,我非要假惺惺地表现出同情、体谅、温柔等等态度,这种导向才是更恶劣的。所谓知耻而后勇,如果对抄袭毫不知耻,怎么指望他还能纠正呢?

期末考试也是这样,但愿不要有作弊和抄袭的发生,不要来试探我的决心。

以下直接贴出考试试卷,在考试结束之后,我会以评论方式点评各个论述题,也欢迎其他学生来此处留言。

一、考勤题(每题5分,共7题,满分25分)

不要怀疑老师的数学,是答错2题仍能满分的意思。

如果你几乎不缺课或经常发言,但对考勤题没把握,交卷时可以与我打招呼,确实脸熟就保证满分。

 

  1. 老师在课上提到已经有3位同学提交作业时,说其中2位同学都是写的哪本书的读书笔记?

A《人类简史》;B《技术元素》;C《技术与文明》;D《技术史入门》; E《过时的智慧》;

 

  1. 第12讲“污染”一课中,老师没有在ppt中给出,但在黑板上写出来的推荐书是?

A《自然的经济史》;B《崩溃》;C《沙乡年鉴》; D《失控》;E《增长的极限》;

 

  1. 第9讲“瓦特”一课中,老师提到自己和导师一起做科普节目的时候,导师说的一句话被节目组删掉了,是哪一句?

A瓦特家境并不贫苦,祖父是当官的;B瓦特成了大富豪;C瓦特离过婚;

D瓦特营造舆论打击竞争对手;E瓦特晚年纠缠于各种专利官司;

 

  1. 在第7讲“透视法”一课中,以下哪一副图画是老师在ppt中呈现过的?(然而在网络学堂上传的版本中漏了)

  1. 在最后一节课中,老师提到最后一次课还有那么多人来上课很感动,老师自己都很想翘课了,是因为?

A鼻炎犯了;B临近期末各种事情非常忙;C熬夜;D天太热;E备课不够充分

 

  1. 老师有一个问题课上没讲清楚,课后在网络学堂讨论区发帖说明(现在删了),这个帖子说的是什么?

A瓦特蒸汽机的调速器原理;B瓦特蒸汽机的阀门和进气问题;

C瓦特蒸汽机冷凝器的排水问题;D蒸汽机如何驱动纺织机的问题;

E瓦特蒸汽机的太阳与行星齿轮系统的原理;

 

  1. 老师曾在某次课上点开网页给一个讲座做广告,这个讲座是关于什么的?

A古希腊的技术成就;B芒福德学说及其实践意义;C古代艺术与器物中的几何学;

D作为视觉奇观的技术奇迹;E探索达芬奇之旅;

 

二、论述题(每题25分,满分75分。在以下5题中任选3题作答。)

如果多答,按得分最高的3题计算。注意控制时间。

引用任何资料时,需注明出处(网络文献大致注出作者或题名即可)。不得抄袭剽窃。

 

1.在这门课程中,你觉得老师在讲哪一个主题或哪一个细节时,有错误或遗漏之处?或者有哪些老师没讲到但你觉得特别值得讲的内容?如果让你来讲课,你会怎样讲?请选择一个主题,写下你的备课思路,可以附上参考材料或讲课提纲。

2.究竟什么是技术?你能否给出一个简明的定义,并结合历史案例加以阐释。

3.芒福德说:“现代工业时代的关键机器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如何理解这个说法?

4.瓦特之前早已有蒸汽机,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把瓦特的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5.电报的诞生有哪些思想观念上的条件,又有哪些思想观念上的后果?

 

 

18 Comments

  1. 第3题正解是B,我当时在快下课的时候说的,还重复喊了一遍。不过这道题是错误率最高的一题,只有7位同学答对,考虑给其他答错同学都普加4分。

  2. 第4题正解为C,答对人数中等。这是我讲“方砖左边系”时拿来举例的,广场上的方砖很醒目,听课的同学应该能够记得。错的同学选啥的都有~

  3. 这一题答对的最多,应该是时间最近且比较明显。有意思的是,这一题答错的同学中,除了一个7题0分的人选了B之外,其余几个人一致选A,看来都是关心老师的好同学,知道老师有顽固的过敏性鼻炎……

  4. 第6题正解是B,是正确率第二低的题。其实这道题即便当时没上课,帖子在学堂论坛上挂了半学期了,点进去看过的同学也应该知道,可惜大多数都没点开看哎~

  5. 有7位同学交卷时和我打招呼,其中有一个是外国来的交换生,母语非中文所以考得不佳之外,其他大多数脸熟的同学即便不打招呼也基本上都能拿满25分。而涉嫌抄袭的那位同学只蒙对1题,可以说还是比较科学的~

  6. 考勤题在人工调节之前,实际答对5题及以上的共有9位,有1位同学7题全对,1位同学全错,3位只对1道,7位只对2道。但最后还会有人工调节,比如答错最多的题所有答错的也加4分,答错较多的题普加3分之类。

  7. 实际29名同学中有3人答了4题,其余还是都只做了3题,看来题量应该差不多。不过同学们大多在浏览在线文本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真要再压缩时间也是可能的。

  8. 因为事先多次强调(包括考场上),所以大部分同学还是注意了标注。事实上很多同学可能不明白引用的意义,一篇作业引用靠谱的文献越多,这篇作业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就越好。实际在我打分时,凡是有靠谱引用的,普遍就会比没有引用的要高出2~3分,起始印象就上了一个档位。(所谓靠谱引用 ,指除了百度百科、百度知道之类的引用,指的是讲得出作者的引用)。
    许多同学可能和我高中时的想法类似,就是感觉某段言论如果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就显得自己更高明,同样一句话如果放到引号里表示是抄别人的,就显得更弱。其实完全相反,同样一个观点或数据,你引用更可靠的文献来说,不仅是诚信问题,同时也是让你的文章更具说服力,显得更可靠的方式。
    许多人没想通这一点,所以在引用时更倾向于藏匿,在考场中监考的时候,我明明看到几乎每个同学都或多或少地在阅读各种文章,但实际卷子上还是有很多同学一个引用都没有。如果切换到“引用越多越好”的思路,怎么也能弄一两条引用来充门面吧?
    另外,网上很容易搜到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工业时代最关键的机械不是蒸汽机,而是钟表 ”,直接就可以用到。我当然也早就搜到了,在考场寻视的时候也看到许多同学在看这篇。但实际引注出这篇文章的人极少。也许都觉得标题和题面太一致了所以最好希望老师不知道你参考了这篇文章?这都是还没想开的。大大方方地引用就行了,你每段话都直接抄过来都是可以的(只要它们被放在引号里恰当注明)。有一位同学大段抄这篇 文章,但只标注了“(百度)”二字,这就是赤裸裸的抄袭了。你咋不标“来自网络”呢?这根本是有意隐瞒出处。事实上,同样的答案,如果标注清楚引号和来源文章名,他的作业能得23分左右(满分25),但因为抄袭,我只给了5分,“百度”顶多只值这5分。
    另外之前读书笔记抄袭的哥们,三道论述题也不负众望,都是抄袭。除了钟表这题因为抄的文献还行,所以看起来正常之外,另两题都是抄得文不对题。这种人真的不知道怎么说好了。

  9. 很明显,第一道论述题是我最喜欢的题目,但也如预料之中,选这题的同学最少,只有9人。对于选这题的同学,我的给分是明显偏高的,当然这也和敢于选这题的同学本身往往对课程都比较投入有关。除了一个明显是混的同学之外(我也给了20分),其余都在23~25分之间。

    一个较多提到的建议是,希望多讲一些现在的乃至未来的技术,比如转基因、互联网、社交网络、芯片技术等等。当然,我这门课程的基本特色还是关注“过时”的技术,这一点不打算改,但同学的意见也有道理,主要是最后收尾时如果能贯通到今天,那就比较好了。这与我这门课的时间安排有关,本来以为有十五讲,最后发现去掉节假日和期末考就只剩十四讲了,所以我就把原定最后的“展望”环节去掉了,现在想来是一个败笔。如果最后一课是一半展望一半讨论的形式,应该会比较好.另外我最后讲计算机的课程也比较失败(之后我会再总结).

  10. 第二题是答的第二少的题,仅多于第一题。这两题都是特别宽泛和发散,很难精确搜到对口的资料,而需要主动的思考,特别是在平时课前课后就有所思考的同学,答起来才顺手。

    这道题的给分就拉开差距了,除了一个抄百度给5分的之外,最低是17分,最高23分,但20分之下的偏多。

    低分的原因首先往往是引了一个百度来的定义,依赖百度降低了格调,哪怕是自己扯一个定义也更好一点,至少你有独立的思考。引用我第一课中给出的若干定义的同学稍微好一点,但如果之后的历史案例文不对题,也会得低分。自己想出定义的同学得分较高。

    怎么样结合历史案例来阐释技术的定义呢?首先当然是可以找最贴切于你的定义的例子来说,比如你引用说“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那么举的案例可以是具体的一个系统知识,一个工艺和一项服务,分别对应于三种具体的“产品”。

    但还有进一步的阐释方式,那就是要注意那些通常也被称作技术,但不太符合你的定义的案例。比如有些技术看起来没有显著的“产品”,有些知识看起来不够“系统”,那怎么说?然后你可以说,我坚持技术的定义,而就该把这些排除在外;或者说,其实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产品,我的定义略微广义化就还是讲得通的;再或者说,这是技术一词的一种灵活的衍伸用法,与基本定义有关系但不再必须吻合……总之,对定义的“阐释”不仅应当举例那些最吻合的方面,也应当注意划清其边界。而这个“边界”之处,没有一个同学注意到,他们能举一个应和定义的例子就不错了……

  11. 第三题是答题最多的,只有一位同学没选这题,可能是因为资料最好找,当然我ppt上也有比较现成的一些提示。得分方面有若干12、17、19分,但主体以22~25分为多,大致有条理,答到一些要点,都会给分。低分的多半是没有条理,比如把我ppt上一些关键词堆出来,说话都没说通。

    在语句通顺的起码要求之后,这道题主要的差距在于资料的引用。首先引用的要比没引用的偏高,而引用更好文献的要比引用一般文献的更高。前面提到很容易搜到的一篇几乎同名的文章,当然是可以参考的,但还有更多源头可以选择。比如有人找到了类似主题的学术论文来引用,这就好了很多,有人翻出了我好多年前的老博客http://yilinhut.net/2011/12/23/3774.html 这当然也不错;还有人直接把芒福德的《技术与文明》带入考场,直接引这本书,这当然就更好了。

  12. 第4题选择的人次多,给分尺度和前一题差不多。同样,资料也比较好找。这道题在资料层次上同学们的区别不太大,关键是逻辑顺不顺,语言通不通。

    “改良作为革命”、“效率的逻辑”是我的ppt中提示的观点,但如果不听课不思考,光看ppt上的只言片语,是很难组织出通顺的逻辑的。

    首先当然可以稍微介绍瓦特的工作,他在哪些方面改良了蒸汽机;然后为什么他配得上工业革命的标志人物呢?首先可以说他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是工业革命的各种时代特征的汇聚,包括一二三……可以提到我所谓“改良作为革命”的观点;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瓦特在很大程度上是恰逢其时,这种偶然性的层面也值得一提。

  13. 最后一道题,给了3个25分和3个12分,但其实也没有特别惊喜的答案,主要还是一个通顺清晰的问题。因为我的ppt上有一些只言片语,当然可以引入,但怎样理顺就是难题了,比如我提到“马克思 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有人就说电报的思想后果包括马克思的思想,甚至有人说马克思的思想是电报诞生的前提条件,这都错乱了。其实我提马克思的思想既不是说它是电报的前提,也不是说后果,而是说一种呼应的关系,马克思所批判的某些东西恰好与被电报推动的某些观念相呼应。

    另外,虽然我问题中区分了条件和后果,但事实上许多东西既是条件又是后果,比如信息与实体相分离,比如“编码”的思想,它们既是电报兴起的条件,同时也是被电报所促进和巩固的后果。但大多数同学都是分两大块答题,极少注意到这种交织。我早前就提示过,所谓开放性论述题,就是说你甚至可以开放地质疑题面,说这个问题提得不太对,这也是可以的。我也说过,历史问题少谈因果,多谈关联,很多东西可以说是联动、呼应的关系,但很难分清因果。这道题出得好像非得分出因果前后一样,但这本身也是可以质疑的。可惜也几乎没有同学注意这一层。

  14. 考勤题最终的调整方案是,第3题答错的也加4分,第6题答错的也加3分,第2题答错的也加2分。也就是说全都答错的人也能得9分,当然,还是25分封顶,再加上个别被刷脸的,最终考勤题15个同学满分。

    期末总分平均81.4,如果扣掉极低的几个(考勤题全错或只对1题的几个),剩下的同学平均分是86.8分,90分以上有10个,其中95分以上有6个,这个给分应该够意思了吧~ 当然最终还要综合期中作业给分。

  15. 课上的一位同学

    给老师点个赞,能感受到这门课上老师认真的态度!也非常支持打击抄袭的做法,学术不端比无知和愚蠢更可怕。

回复 课上的一位同学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