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高考的辅路

奥数:高考的辅路

谈过奥运后就想谈谈奥数,今天正巧又看到一篇报道,不妨就写点想法吧。

谈奥运的时候我就在反省自己:我对奥林匹克的热情支持是否与我的奥数经历有关?答案是肯定的。我在回忆成长经历的时候也多次提到奥数对我的重要性,奥数的经历不仅帮助我一路保送,更重要的是让我体验到窥探真理的狂喜和自我超越的成就感,这些无法取代的经验对我现在的哲学理念有着直接的影响,以至于我觉得可以理解柏拉图所谓“不通几何不得入内”的意义。

无论如何,至少对个别人来说,奥数是好东西。那篇报道或其它类似的批评都不否认这一点。出问题的是“全民奥数”的中国特色的困境。奥数体制被抨击最多的主要是两点:一是集训制度,奥数生在课外需要参加集中训练,乃至在校时也经常会被分入一个特殊的班级中集中教学,这种特殊化的教育方式让更多的“普通学生”的家长最为不满;二是全民动员,这种局面在我读书的时代还没有形成,当时学奥数的始终只是少数,因为我们这些较早搞奥数的学生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最好的升学待遇,以至于这条“捷径”日益引人注目,最终所有不愿失去机会的家长都蜂拥到这条路上来,导致全民奥数的局面,以至于出现报道中提到的情况:

“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只有5%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习奥数,“全民奥数”却让95%的学生成了陪练。这不但毁掉了数学之美,也剥夺了孩子的自信和快乐。

但这里的问题出在哪?是因为不该把奥数与升学挂钩吗?但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真像上面的报道所说,奥数确实能够筛选出智力超常的人,那么与升学挂钩难道不是正合适吗?当然,升学要求的不完全是智力,但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毕竟总还是要根据智力筛选一下的。如果说体力超常(体育特长生)、文艺超常,乃至道德超常(三好学生之类)都可以有升学上的优惠,那么智力超常为啥就不能算呢?

奥数的集训事实上和备战奥运的举国体制类似,都是选拔一小批具备“超常”潜力的孩子,集中训练,经过残酷的竞争和淘汰,最终有一些脱颖而出的会享受各种优惠条件。当然,我们可以同时批判奥数和奥运,同时反对奥数尖子班和体育特长生的制度,但我们首先要注意到这两套类似的制度在民众心目中的迥异待遇。奥运的集训制往往被批判为残忍,支持举国体制的政策以及把孩子“卖给”体校的家长会被看作唯利是图。无论举国体制如何“举国”,也没有出现全民奥运的局面,即便体育生在分班和升学方面也同样享受特殊待遇,家长们始终不会蜂拥着把孩子送进体校,更不会不顾自家孩子的体质是否适合而强加训练。然而奥数却出现了这样的困局,千方百计送孩子去上奥数班的家长并不被看作唯利是图,而是望子成龙。而且无论自家孩子资质如何,都希望他们接受最严格的奥数训练,直到连连受挫碰壁撞墙为止。

家长们的逻辑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毕竟有没有奥数的资质不学一下是不知道的。当然我支持在小学时期每个孩子都可以浅尝辄止地试一试奥数,看看有没有兴趣和潜力。这就好比在小时候家长可以带孩子学学书法,学学艺术,学学这个那个的,在宽松的气氛下给孩子多创造些发展的可能性。但这种试验不应过度,如果孩子既学不好,又不愿意学,那么再逼着孩子学下去就不太合适了。

导致家长们硬逼着那些学不好奥数的孩子继续学习的原因,无疑是奥数与升学的机会直接地挂钩了。至于体育、艺术等特长训练,虽然可以与升学挂钩,但与其说是辅路,不如说是歧路,通向了与一般升学有所不同的方向,而奥数这条路却是个“捷径”,成功的话就可能绕过许多应试的坎坷而跑在其他同学前面。

之所以奥数之路与应试教育的原定路线如此吻合,并不是奥数本身的问题,而是由应试教育的现状决定的。奥数筛选的是“智力超常”的那5%的学生——而且这里的智力事实上只是数理能力而已,但这一能力恰恰也是目前整个教育和升学体系中的核心要求。虽然号称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学好数理化”始终是根本大事。

这倒也不全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与启蒙以来的整个理性主义现代文化有关。现代人以数理科学作为人类知识的中心,教育体系的中心,乃至于社会体制的灵魂。人人平等的观念虽然起源于天赋人权的神学思想,但最终落实于人的“智力”之上。

就体质而言人们显然生而各异,但现代人相信就理性能力而言人是平等的。这种信念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数理科学所赐——现代的公理化、机械化的数理科学基于一种普适的逻辑规则之上,在原则上只要理解了前提和推演规则,那么所有推论而得的东西是人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以数理科学为主干的基础教育成了参与公民生活的必要前提。

讽刺的是,同样是这个数理科学,恰恰又是最能体现天赋差异的学科。特别是奥数这样的技艺,没有开窍的人光靠死记硬背是无论如何也跟不上的。

但人们能够接受天生体质孱弱,或者天生缺乏艺术细胞这样的说法,但是绝难接受天生智力不足的说法。即便人们毕竟承认在学习天赋上确实还是存在差异的,但还是宁愿相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相信那些资质稍差的孩子通过勤学苦练仍然可以学好奥数。当然,谁都不会否认勤能补拙之说,正如天生体质孱弱的人通过苦练而成为优秀运动员当然也是有可能的,通过题海战术让任何一个普通学生跟上奥数训练,甚至是崭露头角,也都是有可能的,人是充满可塑性的。但问题是,如果既没有天赋,也没有兴趣,为啥非得花大力气冒大风险去苦练呢?

原因当然在于收获与风险的比率。学奥数即便撞墙了,也不影响随时再回来走正常的升学应试道路,而且毕竟还会对数理课程的学习有些助益,至于孩子的心灵是否受挫,家长们也不太关心。中国流行的教育方式本来就是责骂式的,让孩子受挫乃是家常便饭。

因此奥数的问题事实上是常规教育的问题。首先,升学应试之路一条独尊,除了小中大一路升学之外的其它选项——技术、艺术、体育等路径要么是可有可无的支线,要么就是离经叛道的歧路,以至于为了在这唯一的大道上挤占身位,家长们不得不无所不用其极;其次,这条常规的升学之路过分偏重数理能力,与奥数之路过于平行,以至于后者有可能成为超前的捷径;最后,奥数之路本来是极具风险的,淘汰率极高,受挫的打击也很大,好比说就是一条只适合于少部分越野车的崎岖之路,普通车虽然也可能通过,但风险太大,受挫后理应得不偿失。然而问题是现在中国的“主干道”也同样崎岖不平磨难重重,淘汰率和受挫的风险也都不逊色,以至于奥数路的高风险特征被掩盖掉了。

所以如果只是禁绝奥数,而常规教育的特征并未改观的话,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孩子们学习的负担和竞争的惨烈并不会减轻,取消重点中学之类的举措也顶多是把所有的压力集中到高考这一道独木桥上来。禁止了各种辅路和捷径虽然在表面上维护了某种公平,但这种公平是建立在某种片面的唯理主义信仰之上的,是对人的发展的多样性的压抑。

要整改的不是奥数,而是应试教育。而整改应试教育并不只是在于三天两头修改高考的形式和内容。当然,高考考什么改变了,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也会被迫改变,这是一种倒逼机制,但这一倒逼之所以有效,恰恰是建立在应试教育的逻辑之下,一切以应试为目的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怎么改都没有意义。要真正改变应试教育的机械模式,需要改革的不是高考等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而是要改革对学校和对老师的考核方式。学校应该以校园文化而非升学率而著名,教师也应该以学生的尊重爱戴而非班级平均分为衡量,取消一切自上而下的评比考核,加强自下而上的学校和教师自治能力,这才是正经的教改方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