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与玻璃:触觉与实在性(“亚里士多德的触觉世界”后记)

镜子与玻璃:触觉与实在性(“亚里士多德的触觉世界”后记)

前天写完的小作文“亚里士多德的触觉世界”是孙老师自然哲学原著选读课程的作业,这学期读的就是《世界图景的机械化》的前两部分。我应该说是扣着课程的主题而选题的。字数也控制在四千字,这对我而言比较难得。

这篇论文本身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不过我相信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各种有关因果性、实在性、现代性,以及所谓身体现象学等等之类的哲学问题背后都与“触觉”有着深刻的关联。

关于因果性问题,就是上学期“‘力’的机械化”一文的主题,只是当时没有在正文中点明触觉的地位。本来这次我还想继续基于触觉来重新诠释一下亚里士多德“推拉带转”之运动学,不过鉴于字数已超,也就不多扯了。

关于现代性问题,在文中开头已经提示,现代性的要点首先不是世界的机械化,而是世界的图片化、“平板化”。而之所以人的认识论地位退到了世界之外,之所以人不再能够切身地感受到世界的丰富性,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触觉的退隐。而所谓人在世界之中存在,就是指通过全身的触觉来感受和来参与整个世界的活动。

关于实在论问题,这里可以稍微补充一下:什么是实在?当人们说某物是实在的时,他是什么意思?

就某种意义上,实在性与可感性是相联的,一种不可能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人的感官的东西,要么就是一种理论建构或者抽象概念,要么就是一种将被奥卡姆的剃刀割掉的实体——如非必要,毋增实体。

但如果说实在与可感有关,那么那种感官是决定性的?视觉还是触觉?

至少,在日常的理解中,触觉是确认实在性的主导感觉。

比方说,你看到眼前有一块石头,但你伸手摸却怎么也摸不到,那么你就会说:这是一个“虚像”。也许那里有一面镜子,真实的东西不在那儿而在别处,或者说在那儿被看到的只是一个幻象(比如彩虹)。

然而,如果你摸到面前有一块硬物,但你睁眼看却什么也没看到,那么你就会说:这是一个透明物体,也许是一面玻璃,总之是一个真实的物体挡在我的面前,或者说是我眼花了看不清。

可见,判断某物的实在性以及对于某个实体的时空定位,总是触觉而不是视觉说了算。

或许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什么“火”在古代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实在的物质,而到了现代却成了一种显象。事实上,似乎是在用氧化还原理论恰当地解释燃烧现象之前,人们就开始趋于把“火”视作为表象而不是实体了。这恰是因为古代占主导地位的触觉逐渐被视觉所压倒。我们注意到“火”这种东西是可触的,它是“热”,这是一个最典型地由触觉感受的性质,火对触觉而言是最最确凿无疑的东西。然而在视觉感受中,火却是最为闪烁不定的存在,它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空间范围(而气和水虽然游移弥漫,但不如火那样闪烁不定)。因此,一旦视觉主导了人的认识,火自然就成了一个“象”而不是实物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