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4-18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4-18

· 今天沙龙有新人光顾,不过咖啡馆的意义对她们并未充分展露。欢迎朋友们继续口耳相传~

· 小盆友们呼唤着卜天师兄嗯~~

· 在我看来双学位和辅修没啥意思。要听课不如利用本系的任选学分选课。不过此事我也不多说了吧。

· 关于选课指导等问题,找导师不如找学长~

· 科幻作为文学启迪思考,但不宜把科幻小说当做思考的基础乃至凭据。

· 关于寻找外星人计划,江晓原的“学术论文”不太靠谱。改天有机会我修炼一下亲自写点东西看看。

· 今天大段的时间还是在讨论刘哲西哲导论的柏拉图问题。找到《理想国》第十章中关于乐器演奏的比喻。发现我之前有点小看柏拉图,不过确实没有小看刘哲,刘哲的解读确实还是不靠谱。

· 例如刘哲给某师妹提问的回信提到“In Plato, as we have shown, knowledge means to have definition which can answer question in form of ‘what is F’. ”(关于刘哲不会说汉语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什么了……但我还是要用现代汉语说话,所以刘哲这句话先草译如下:“在柏拉图那里,正如我们已经展示了的,知识意味着获得能够回答形如‘什么是F’这样的问题的定义。”)我不知道刘哲具体是怎么“秀”的,但想必他“秀”的只是那个“which……”后的部分,而对于知识是某种定义(或者任何类似于清楚阐明、描述、界说之类与definition接近的东西)这一前提他似乎是想当然地这样思考的,乃至于他在解释巴门尼德、亚里士多德、斯多亚等等流派时都显得差不多的一副德性。这就是典型被现代性,被逻辑败坏的哲学读者的样子。

· 缺省配置的现代人谈论“知识”时往往倾向于默认知识是某种“定义”或者命题或者断言这样的东西,问题只是究竟满足怎样的条件的语句才配称知识。于是刘哲之流会去探讨“苏格拉底是人”之类经验世界中得到的命题中也引出知识而不仅是真信念之类,自以为是独到的理解,以为那些认为柏拉图主张的是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判然二分的那些“柏拉图主义者”是曲解了柏拉图。实际上刘哲的思路才是一种被现代性扭曲了的新柏拉图主义,或者说逻辑主义的某种症状。

· 在我看来刘哲思考问题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不归路。再次重申:他是想当然地在“知识是满足某种条件的语句”这一默认框架下讨论知识问题的。但这肯定不是柏拉图的思路,刘哲需要修炼阅读哲学家的基本功。

· 我对柏拉图哲学是彻头彻尾的外行,但我敢这样贬低刘哲。我的信心并不是来自于我对自己的逻辑的自以为是,而是在于,第一,我有文本证据,刘哲只是信口雌黄,自说自话地演绎着柏拉图根本不知道的逻辑三段论,没有扣着文本说话;第二,我的理解使得柏拉图的哲学显得更一致,祥龙大师提到的柏拉图知识论与美学的矛盾也不再显得不可弥合;第三,我的理解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配得上,我诠释的柏拉图更像一个希腊哲学家而不再像刘哲的那个逻辑学家;第四,我承认我的诠释是受现象学—解释学影响的,但现象学的方法更容易回到源本。

· 我的理解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说柏拉图那里的“知识”绝对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定义”,不是用语词描述出来的命题,更不是用逻辑推演出来的结论。柏拉图的几何学的推演技巧乃是辅助“回忆”的手法,最终都是让你“想起来”,让你“看见”。在刘哲布置的那段文本(区分意见与知识)中就明确地说知识与意见的区别在于其关涉“对象”的不同,但是“AisB”之类的语句所关涉的“对象”是什么呢?师妹提出这个问题真叫一针见血,可惜邮件写得太委婉了~刘哲的回信则不着调~ 在我看来,柏拉图的知识不是任何形式的语句演绎,而是对某种对象的“直观”。这种对象叫做相或理念,这种”看“的方式则是“回忆”。

· 这次找到《理想国》第十章中第十章中更有力的文本依据。电子版见http://www.jledu.com.cn/dyzy/wxk/ly_show.asp?name=%C0%ED%CF%EB%B9%FA%20%20%B5%DA%CA%AE%BE%ED 手头无书,暂不标注边码。

· “同样地,我认为我们要说,诗人虽然除了模仿技巧而外一无所知,但他能以语词为手段出色地描绘各种技术,当他用韵律、音步和曲调无论谈论制鞋、指挥战争还是别的什么时,听众由于和他一样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只知道通过词语认识事物,因而总是认为他描绘得再好没有了。”——这就是柏拉图对刘哲说的XD

· “不论谈到什么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和模仿者的技术”——留意这三层划分。

· “任何事物的使用者乃是对它最有经验的,使用者把使用中看到的该事物的性能好坏通报给制造者。例如吹奏长笛的人报告制造长笛的人,各种长笛在演奏中表现出来的性能如何,并吩咐制造怎样的一种,制造者则按照他的吩咐去制造。……于是,一种人知道并报告关于笛子的优劣,另一种人信任他,照他的要求去制造。……因此,制造者对这种乐器的优劣能有正确的信念这是在和对乐器有真知的人交流中,在不得不听从他的意见时的信念),而使用者对它则能有知识。……模仿者关于自己模仿得优还是劣,就既无知识也无正确意见……”“和自然隔着两层的作品的制作者称作模仿者……所有……模仿者……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

· ——这些文本说得非常清楚了,我们也能够从中看出柏拉图的知识论和政治哲学为何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来整理一下柏拉图的思路——首先,哲学家比喻为乐器的使用者,他真真实实地知道一件乐器的优劣好坏,并不是通过语词层面的推演,而是通过直接的经验而得到的直观,哲学家可以直观到理念,所以他可以将他对于优劣的判断告知下一层的制造者;然后,制造者从乐器的演奏者,也就是直观理念的哲学家那里,获得了“真信念”。哲学家把他对于优劣的判断告知乐器制造者,这里传达的绝不是知识本身,制造者得到的不是知识而是信念,真知只有哲学家才能拥有,而不是言语所能传达的。接下来从哲学家那里获得如何制造好的乐器的真信念的制造者将他制造乐器的方式用言语或者以任何方案或攻略的形式描述出来,传递给模仿者,模仿者所得到的就既不是真知识,也不是真信念,模仿者与王者隔了两层,“乃是低贱的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而刘哲竟然立足于这个低贱的层面来解读柏拉图的知识论,这种解读思路若不是数千年来罕见的大革命,就只能是瞎掰了。

· 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为什么一定要让哲学家作“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够看见真理,才能拥有真知,才能对事物的优劣好坏提供真正可信的判断,而工匠们从哲学家那里获得信心,才能保证他们的信念是真实可靠的。从王到匠人到模仿者,这是一个从上而下的传递,并没有逆流的途径,
正如一个乐器的使用者不需要向制造者求助就足以判断乐器的优劣,而乐器的制造者却必须听从乐器使用者的要求,而语词层面的描述则是最低贱的,连信念都不是而直接是无知了——至少在柏拉图那里应该是如此理解的。在平等主义盛行的现代,人们往往默认地认定知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因此人们认同的的是法制社会而不是王制社会,而法律的意义正是用言词来界定是非好坏的判断,但在柏拉图的思路下这种言词层面的公共性的条文并不是知识,甚至连信念都不是,知识不是人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取的,只有极少数的哲学家才有可能直观理念从而拥有知识,于是理想的社会体制必然不是法制而是王制。你这样子理解柏拉图就前后通顺了。刘哲你的解释也能通吗?

· 关于最后政治/法律/伦理/自由的复杂问题,坦白说我的思考实在非常粗浅,而且这些问题牵扯实在太多,一时半会当然是谈不清楚。在博客中的伦理——政治文件夹中有一些相关的讨论,但都是牵连甚广且不够深入,待我一边慢慢修炼,一边逐步讨论吧。

· 今日在此出没:xyw/jr&?/dr/byz

· 下次可能话题:未定
2009年4月18日

最新评论



  • Ceiling

    2009-04-19 09:16:51

    刘哲那种思路,就是典型的被分析哲学败坏了的思路。一个思路解释所有时代的所有思想,于是天下大同。


  • 古雴

    2009-04-19 09:59:13

    鸭梨没去春游?


  • msfan

    2009-04-19 10:28:13 匿名 219.234.81.66

    要是有人能向我保证反对他不会有不良后果我一定会开炮的!T_T


  • benj

    2009-04-19 12:18:11 匿名 125.34.13.133

    新人是谁呢?


  • 古雴

    2009-04-19 12:58:12

    两个美女~~ 可惜都没有参与集体讨论就走了。。


  • mist

    2009-04-20 00:00:39 匿名 219.234.81.66

    试着直接面对刘哲,或许直接交流更胜于你自己在这里谈论他。
    或者让他知道你的想法。



  • 古雴

    2009-04-20 01:08:06

    为什么?
    最近你似乎很拽啊~~ 我不需要谁来告诉我什么行为规范,如果你要告诉我该如何不该如何,况且你也不是我的长辈,况且长辈的教导我也向来是不听的。我想看到的是论理。你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要只是告诉我最好这样做。坦白说,本人最讨厌的就是老长辈式的说教,不给我讲道理,就是没头没尾地送出这些祈使句。我想知道你凭什么能够向我提供这些箴言劝导。
    本来我就是走的特立独行之路,不要用一般人通常应该如何如何来劝说我,那恐怕只会让我更为自得。我有无比强大的人格同一性以及对其的信心,我的言、行、思想、性格等等诸方面都将协调一致,因此我不可能因为一些局部的孤立的谏言或箴言而改变自己,我始终都在改变,但总是能保持自己的内在统一,这是我最为自豪的特点。当然你可以通过向我展示论理或者表达好恶情感而刺激我进行反思,但最好使用有条理的论证或者抒情的叹句,而不要用祈使句,孤立的祈使句将被无视。

    这里最后我也给出的是祈使句。第一,鉴于交流中的平等原则,你给我以祈使句,我亦可用祈使句还之;第二,我的祈使句表达的是与有我在内的交流双方切身相关的情感,我不会没头没脑地去建议别人应该如何和另一些人接触,他人各有各的喜好,他怎么对待他的问题是他们的问题,我又不是老长辈,操哪门子心啊;第三,我不是简单地给出祈使句,而多少是经过了一定的解释说明才最终推出“别给我说教!”这一祈使句的。

One comment

  1. Pingback: 养马岛会议之游记 - 随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