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媒体,随感

恶搞、媒体,随感

在上海的最大好处是能享受空调,第二个好处是偶尔可以看看电视新闻。

刚刚看到两条新闻挺有意思。一是“中国博客第一案”,说是某大学副教授状告Blogcn,原因是在某篇博客上有人指名道姓地对他进行污辱和人身攻击……

其实就是三五百字的一篇小日志,题目是烂书烂人什么的,说啊今天要考试啦,赶紧看教材啊,那本书好烂啊,那教授果然是人也猥琐书也烂啊。完了。也就是像一般大学生那样随口抱怨两句吧。坏就坏在一是指名道姓了,二是使用了所谓的“公认的污辱性字眼”:“烂”、“猥琐”。教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不过那教授还没怎么怪学生,而是起诉Blogcn没有起到监管作用啊什么的,诉讼精神损失1万块,经济损失1千多,一审竟胜诉了,当然实际赔偿不可能那么多,不过另外还责令Blogcn在首页登出公开道歉一星期。

唉,至于如此吗……其实我感觉将这教授起诉并胜诉这件事公开宣扬,比起留着那篇没多少人会看,看了也不会当一回事的日志来说,对那教授的名誉似乎更不妙啊。原来那篇博客主要只会由了解网络语言习惯的极少数的大学生才会读到,看过顶多一笑置之,现在倒好,这篇博客都在通过中央电视台来宣传推广了(没打马赛克)。

现在的社会究竟是变得太麻木了还是太敏感了?或许“猥琐”本是一个极强污辱性的词儿(值得1万精神损失费呢),而现在的大学生们竟麻木得早已习以为常,甚至我身边还有一伙人自称“猥琐帮”啥的还老要拉我入伙?或者说现代人又如此敏感以至于为了三五百字无关痛痒的小牢骚就告上法庭,又为了这点事在新闻中向全国播报?太麻木还是太敏感了?两者都有吧……

究竟怎么监控?如果类似这样的小牢骚也都要由网站删掉,一方面技术上很困难,一方面若真做到那么苛刻人们一定要纷纷改投另一家博客网站了。但随意公开他人隐私、恶意诽谤、造谣等等事情总不是好事,究竟怎么看待、怎么管理,实在不好办啊。网络伦理问题很复杂,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大课题。

另一则新闻是提到网上流行的“人品测试器”,输入名字或其它信息后给出人品数值。记者自己一测37分,输了“雷锋”一测才2分、焦裕禄3分……最后说道这种游戏可能给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不良影响什么的。其实会找到那人品测试器的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无聊搞搞玩玩嘛,谁会当真啊?

或许我们这些大学生或网民们确实是太麻木了,但可以确认的是媒体实在是太敏感了——比他们所关心的那些似乎动不动就要受到不良影响的青少年们敏感得多!媒体里总是说这个会影响青少年,那个会影响儿童的心智健康等等,其实在现代社会里,对青少年的心智健康影响最大的正是媒体啊!而且从目前看,这最大的影响尚不是网络,依旧以电视和报纸占据绝对的重心。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孩子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渠道其实很小。防盗铁门让邻里变成最遥远的人,亲戚也住得遥远,父母也忙于工作,学校里所接触的只有同样的孩子以及只顾传授知识的老师……电视机的屏幕就是每个孩子获得对社会的印象的最主要的窗口(如果不是唯一的窗口)。

媒体在谴责这个有害、那个不健康之前,首先应该反省自己;媒体在督促这个部门要自律、那个机关要自律时,应该清醒:媒体本身是最应该自律的!

一个随口写随手看的日志、一个“人品测试器”,能有多大影响力?如果说在这些恶搞的流行中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某些浮躁的话……确实如此,许多东西都是在“浮躁”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但我们能说——“喂,社会,你不要浮躁了,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好环境啊。”——吗?社会正是“环境”本身,环境本身是管不住的,我们可以去适应环境也可以去试图改造它,然而所谓的改造环境还是靠自己,因为能“管住”的只有自己。社会的潮流是没法管的、众人的好恶是没法管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约束自己。

媒体需要自我约束。

真的,媒体需要自律。不能这样推说——“没办法呀,现在的观众就喜欢这个,我迎合观众才能有收视率啊,不是我故意要那么浮躁或恶搞,我是顺应观众啊。”观众是没有责任的,作为一个个人的观众也应当要求他自律自爱,但不能对作为群体的“观众”要求什么。

观众的时尚和好恶是这个时代的潮流造成的。但这正是个什么时代?——现今的时代正是“媒体时代”啊!在这个时代里,已不再只是媒体反映文化,而是媒体本身就是文化,媒体反过来传播着、塑造着文化。甚至是人们的“需求”和“梦想”也是由媒体引导着的。

媒体固然受到潮流的牵引,也会面对身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困难,但是要求媒体自律比起要求大众自律更现实得多。当然,我并不是说希望向北朝鲜学习,加强政府的监控,我强调的是“自律”——根据伦理和道德来约束自己:正像媒体对那样“对青少年不健康”的行为的指责那样,就只需要用这套价值观照搬过来反观、反省和约束自己就够了。

那些越来越充斥着恶搞的综艺节目,真的很健康吗?

2006年8月24日

最新评论

  • unic

    2009-06-12 19:51:50 匿名 115.155.143.90 

    为什么日本漫画里会有蜡笔小新、龟仙人这样的人物呢?为什么WS,网络图片WS男系列会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容词和形象呢?我觉得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对性采取的娱乐态度的产物。既然是娱乐的,那么从具有娱乐精神的人的立场上讲,何可谓“严重”呢,娱乐世界里,没有“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