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pan>生活</span>

技术哲学有用吗?——技术哲学课程教学中对技术哲学的应用

这周的技术哲学导论课围绕着“智慧课堂”进行讨论课。相比去年,讨论课晚了一周,讨论课之前多讲了一节马尔库塞,感觉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很多都能够结合“工具理性批判”来思考问题了。 “智慧课堂”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最基本的含义包括平板电脑、网络平台、智能APP等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也包含智能监控、感应头环之类听起来更为惊悚技术。宽泛来讲,我们通常都不会反对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采纳新技术。但 …

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床

第一周的课程之前只写了一半,事实上当时前半节课是导论部分,而后半节课讲了第一个案例分析,在这里继续补写。至于第二周的课程,原定4位同学讲半节课,我讲半节课,结果同学们参与感过强,时间也没有严格控制(因为是第一次,我有意不强行控制),所以3位同学的报告连带讨论就用满了两个钟头,所以我准备的内容留到下周再讲。 第一个例子是“起床”,事实上只截取被闹钟吵醒这一个环节。 一、截面 今天早上被闹钟叫醒。 对 …

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导论

上周六在706开讲了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系列课程的第一讲,第一讲包括两块内容,一是总体哲学方面的导论,二是第一个分析案例。 以后的课程计划每次都再讲一个案例分析,而前半节课则由学生为主报告和讨论。 导论包括“解题”与“方法”两个环节,首先我随便把课程题目的每一个词拆开来,讨论了一番,引入了一些技术哲学的观点与风格;其次我交代了整门课程的模式化分析方法。 一、解题 也就是:“技术—如何—塑造 …

课程计划:《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

又受到706青年空间的邀请,准备在暑假期间开一门课程,从7月下旬开始,每周一次,大约5~6次课。 他们在试探“项目式学习”的套路,我了解得不深,大约来讲,无非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以交互讨论为特色的课程形式,我也愿意探索一下更生动的教学形式。 认识你自己 我计划讲的课程是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的领域,这一领域一方面极为深刻,但另一方面也其实门槛很低。因为哲学的出发点并不是那些大哲学家的艰涩文 …

“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

本科的时候我曾经担当北大哲学系《共青苑》杂志的主编,出的是第40期,那时候正好是《共青苑》第15年。 后来20周年的时候据说要做纪念刊,邀请我写了一点文字。今年是25周年,又要做纪念刊了,我这位老师兄又被挖出来做了采访,也请我随便写些文字。面对师弟师妹们的请求,我一般都是来者不拒的,这次也不例外。 关于我主编《共青苑》的经历,在采访时已经说过一些,也没多少可多说的,既然有这个自由撰文的机会,我不妨 …

哲学评弹【栏目说明】哲学与生活

一直用“思史诗”的分类系统,对应于思考、记录、抒情三种文本形态。这个分类系统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并不太实用,有一些类别里文章特别多,另一些类别则常年处于废弃状态。 我最近在考虑建设一个以“栏目”为主的分类系统,不再具体细分目录,需要检索的话用关键词就好了。但可以再设立一些“栏目”,并不是每篇文章都包含在某一栏目下,栏目旗下的文章是有特定主题的精选文章或系列文章。比如“科学通史”的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