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pan>时间</span>

记忆取代计算——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书评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4-02-02 第3版 读书),改名为“记忆比功能更重要,丰富性比效率更重要” 贝尔纳·斯蒂格勒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最重要的技术哲学家之一,在我看来甚至可以去掉“技术”与“之一”两个词。他的代表作是3卷本的《技术与时间》,这套书早已译介到中国了,译林出版社最近又出版了合订本。 合订本完善了老译本的翻译,特别是解决了个别术语译名不统一的情况,提供了统一的索引,更 …

在什么“时候”需要“看时间”?

这篇短文是在我《技术通史》课程的第五讲中的一些片段,整个讲义还没有整理出来,但今天有个摄制正好要讲到相关的话题,所以先抽取出来随手写几段。 钟是什么?它是一种,或者说一类技术器物,作为一种技术物当然它有特定的功能,那么,钟是用来干什么的? 答案似乎很简单:钟是用来“看时间”的。 但细一琢磨,这个“看时间”的动作很神奇,首先“时间”这种抽象的东西,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然后,这门技术是有用的,那就 …

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床

第一周的课程之前只写了一半,事实上当时前半节课是导论部分,而后半节课讲了第一个案例分析,在这里继续补写。至于第二周的课程,原定4位同学讲半节课,我讲半节课,结果同学们参与感过强,时间也没有严格控制(因为是第一次,我有意不强行控制),所以3位同学的报告连带讨论就用满了两个钟头,所以我准备的内容留到下周再讲。 第一个例子是“起床”,事实上只截取被闹钟吵醒这一个环节。 一、截面 今天早上被闹钟叫醒。 对 …

自然史还是自然志?

上周五吴老师作了名为“什么是博物学”的讲座。关于natural history的中译名,很早以前我与吴老师就展开了争论,我主张应译为“自然史”,这个名词之争后来牵涉出更多的内涵,特别是关于现代科学之起源的理解。在这次讲座中,吴老师正式表达了退让,他不再坚持“博物学”是唯一正确的译法,承认我的观点有道理,最终支持在学术语境中使用“自然志”的译法,而在大众语境下可以继续使用“博物学”。 当然我的争论也 …

比特币的价值取决于持有

http://zl.yibite.com/point/2014/1011/23952.shtml 经过几个月来的低迷,最近比特币价格再度探底,简直触目惊心。在这个时候,再谈一谈价格问题,也算应景吧。 当然,我无意对比特币的短期走势进行预测。虽然说跌成这般模样我事先也没想到,但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原本就是一项长远投资,就当养老保险放着而已。况且,这一年来比特币业界除了价格之外的几乎所有数据和 …

比特币:常识与教条

最近关注了一些比特币相关的微博和网站,围观甚至参与了一些相关的争论,比如围绕在这个微博下的争论非常热闹:http://weibo.com/1646744100/zBFt7q7D1 必须承认在紧张准备博士论文的时候关注比特币略显不务正业,不过我还是希望自我开脱一下:毕竟这不算完全偏题。 首先当然买入比特币毕竟还是希望赚钱,或者起码来说,希望避险。现在国际国内的金融和经济环境正在面临一个深刻的变局:美 …

媒介史作为先验哲学

我又来惭愧了……每次论文都必须拖到最后……上个礼拜的确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不过一是由于被蒋澈替换后松懈了一下,二是由于自己实在还是没太绕清楚,加之前两天身体状况不佳,所以拖延至今还没有彻底完成。现在先发出的这个文章算是写完了,但还没有分段,可以先看起来,到时候我再调一调,争取再做个ppt…… 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解读斯 …

“意向历史”和历史学的目的

去上海交大参加完“冬至会议”回来,接触了上海科学史界的师生,顺便带师兄师弟逛了逛上海,虽然消耗了一个包含基诞节的周末,不过还算值得。 回来后吴老师让我们谈谈感想,我说感觉上海的科学史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哲学。当然这从好的方面来说,意味着这种科学史比较“纯粹”,就是为了搞清楚发生了哪些事情,记录下来。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历史缺乏超越史实之上的关切,或者说哲学的关切——关于“我是谁”的关切。 这可 …

关于科学通史期末大题:“工业时代的关键机械不是蒸汽机而是钟表”

这次鉴于大幅提高了平时的任务,期末考试相对容易一些,除了传统的名词解释(增加到14道)之外只有一道论述题,论述题折算成总分相当于12分,大致算是第四次小论文了。 二、论述题(30分),征引要规范(如果征引的话),不得抄袭。 为什么说“工业时代的关键机械不是蒸汽机而是钟表”(芒福德语)? 这最后的小论文也是要求征引规范的,不过毕竟是当堂开卷考试,也不宜演变为“拼书”的较量。这道题目出得还是比较好的, …

曲阜教堂与中国传统的时间与空间

  今天(昨天)被较瘦同学拉去参加沙龙活动,以曲阜建教堂事件为线索讨论儒耶中西问题。虽然我最近比较懒得动,不过还是去了,毕竟学术沙龙是我一直很推崇的活动,既然有同学主办,又主动来找我,就没理由推脱了。 原本就打算去打打酱油,不过到了才发现原来参与者比较少,就多说了几句。在这里再大致把思路整理一下。 首先,曲阜建教堂这件事情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就是在故宫开星巴克的问题,当时也出现了许多 …

媒介·感觉·时空 ——麦克卢汉媒介存在论初探

虽然据说我写文章很快,然而这个快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非得等我拖啊拖啊拖到最后关头时,才可能以超快的速度憋出论文来……这次总算又是在最后关头憋完了,至于效果如何……嘛……我不管了……开始进入死猪不怕开水烫模式…… 媒介•感觉•时空 ——麦克卢汉媒介存在论初探 摘要: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基本立场或方法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媒介存在论”,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并不是主体间或主体与客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中性管道,而 …

胡说“感觉”

改写“存在就是被感知”——“此在就是感觉”。人自始自终就是感觉的会聚。感觉(感官、知觉)本质上并没有“内”、“外”之分,相反“内外”之分正如“冷热”、“明暗”、“高低”、“强弱”等等,是由感觉而来的分辨。不过特别的是,“内外”之分来自于“对感觉的感觉”,亦即“自觉”,这种能力一般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至少也是人类所特长的。 人类的特长的具体表现常常被指为理性或技术。大致说来,理性实在就是感觉“向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