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span>康德</span>

康德论“不可说谎”

我读康德主要还是纯批和其它有关形而上学的部分,伦理学部分读得不太多。当然,在学一般的伦理学时,会读到一些二手介绍,但一般也就是简单地讲一下所谓“绝对律令”,笼统地把康德归入所谓“义务论”的代表。我虽然研究不深,但是感觉这些乏味的总结很难展示出在康德文本中感受到的力量。 康德的“绝对律令”并不是真的某一条现成固定的绝对教条,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反而是对教条的一种制约:凡是能奉为教条的,一定应是可以普 …

齐美尔货币哲学初探

自古以来,哲学向来只关注纯粹的理念世界和宏大的终极问题,崇尚“无用之学”。而钱这种东西显然与主流哲学家的兴趣格格不入。即便是在当代哲学家开始将视线投向技术之后,货币这一独特的人工物仍然较少成为哲学家重点关注的课题。 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是一个例外,从《货币心理学》到《货币哲学》,货币是他哲学体系的焦点和枢纽之一。特别是大部头著作《货币哲学》影响深远,直至今日,只要 …

广州会议之游记

在广州得了感冒,回来后休养了好几天,写游记的任务也就延误了好几天,12月8日才开始写…… 首先感慨一下:时光荏苒,恍惚间一年一度的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已经办了六届了,这也是我参加的第四届大会,南宁会议我是作为硕士生参加的,转眼间竟然快博士毕业了。至于这“吾爱吾师”之会议吐嘈也已经是第三篇了. 前两篇游记都以批评为主,许多地方简直是目无尊长,不知天高地厚的架势,但事后不仅得到了大多数老师的宽容,而且还 …

媒介史作为先验哲学

我又来惭愧了……每次论文都必须拖到最后……上个礼拜的确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不过一是由于被蒋澈替换后松懈了一下,二是由于自己实在还是没太绕清楚,加之前两天身体状况不佳,所以拖延至今还没有彻底完成。现在先发出的这个文章算是写完了,但还没有分段,可以先看起来,到时候我再调一调,争取再做个ppt…… 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解读斯 …

电影哲学,而不是关于电影的哲学——读《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从抢劫犯到蓬皮杜总监,富有传奇色彩的贝尔纳·斯蒂格勒也是德里达之后当今法国哲学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的代表作《技术与哲学》一至三卷都已经由译林出版社引进国内。 这第三卷虽然写于前两卷之后,但也可以独立拿来阅读,作者也提到: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卷可堪用作前两卷的“最佳引言”。 和前两卷的副标题(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迷失方向)相比,新近出版的第三卷副标题(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看起来更具体一些,至少 …

知识即链接

之前说到“现象学教育学”,又让我回想起去年提到的尚未写出的文章“知识即链接”。为什么我这个正要开始写“媒介存在论”博士论文的人,突然之间还不务正业地要搞“教育学”?是我转移方向了吗?当然不是的。转向教育问题一方面是我关注尼尔·波斯曼的需要(他本质上是个教育学家),另一方面也是我长期关心的问题。教育问题事实上涉及整个哲学的问题,从知识论到伦理学,从科学史到技术哲学,都汇聚于“教育—学习”的问题之下。 …

关于《纯批》译本选择

关于《纯批》译本选择(同时转载两篇报道) 关于吴门自发读书小组阅读《纯批》的版本,我个人推荐李秋零译本,去年又出了经过修订的注释本,应该是中译版本中最好的。 当然,备选的还有邓晓芒译本,关于李译和邓译哪个更好似乎有许多争论。两个译本都标榜忠实原文,但李的忠实主要在遣词上,而邓主要在造句上。李秋零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是愿意把“银河”译成“牛奶街”的,而邓晓芒则宣称尽量不改变德文句式。 再加上康德本人的著 …

寒假随笔之三、意志与责任

话说康德伦理学包含非常强硬的义务观念,比如说“不能撒谎”,这一条律令是一种绝对的义务,就算是一个一个凶手询问你你的爱人在哪里,你知道说不撒谎骗他走的话你的爱人就将被杀掉,你还是不能撒谎。道德义务就是那样强硬。因为无论如何,杀人是杀人犯的过错,而撒谎是你的过错,无论有没有杀人一事,撒谎总是错的。如果你的爱人恰好出现于你谎称的那个地点呢?她的被杀是不是也有你的责任呢?总之,撒谎和杀人都是不行,凶手不该 …

头顶的道德律和心中的星空

这学期准备开啃康德的第三批判了,每次来咖啡馆时都把那块砖头带着,可惜至今还没有迎来开卷的冲动,所以……再说吧…… 无论如何,近些天康德的阴魂似乎总在我身边盘旋,时不时地戳我一下,仿佛在埋怨我怎么把他给冷落了…… 大二时写“同一片星空”讨论康德的科学与宗教,标志着我真正被拐进哲学之门; 大三时写“消极的本体论”讨论康德的第一批判,标志着我确定把康德认作自己的“起点”。 大四毕业论文写“康德伦理学…… …

康德伦理学与“人类中心主义”(初稿)

  摘要:   以康德为代表人物的“人类中心主义”成为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矛头所向,非人类存在者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成为了争议焦点。然而关于究竟何谓“内在价值”,当代学者与康德的诠释截然不同。本文以收到环境伦理学广泛批评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价值”与“目的”等伦理学基本概念为切入,梳理并评述了康德伦理学的特点,指出环境伦理学对康德的批评在相当程度上基于曲解。本文指出康德 …

科学哲学背后的政治与法学

从柏拉图开始,从古希腊的“自由”到近代的“启蒙”,科学哲学与政治哲学的问题就始终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到了20世纪科学哲学的“正史”,我们特别看到:波普的自由主义到库恩的“革命”再到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整个科学哲学的发展简直就是一场政治哲学的辩论。回顾古希腊到启蒙时代的思想史我们可以确信,科学哲学家对政治术语的借用绝不仅仅是巧合和比喻。 古希腊同时创造了“科学”与“民主”,这两位仁兄也同时杀入 …

内感官、外感官、时间、空间……

自从康德引入了“内感官”的说法并将时间归于内感官后,时间对应于内感官,空间对应于外感官,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了。而时间比空间更加基本——因为脱离一切外感官,时间还是能有所着落,而脱离时间的空间却无处着落——这似乎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但是,究竟什么是“内感官”?这究竟是个啥感官?如果说所谓第六感的“直觉”仍然是某种外感官的话,那莫非是传说中的第七感?想到圣斗士星矢,开个玩笑~ 我想说的是,究竟有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