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讨论
科学哲学原著选读之赖兴巴赫(主讲人课后札记by浊物)
新学期第一次读书会
课程计划:《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
悼念叶秀山老师
叶秀山老师去世了,在教师节之际,写一点文字以作纪念。 叶老师与我有两层关系,首先他是吴老师的导师,也就是我的师公,另一层关系是,叶老师是我大学第一门哲学课即哲学导论课的老师。辈分上的关系并没有多少直接的感受,叶老师在我记忆中的形象主要还是哲学导论课建立起来的,听到噩耗后我满脑子浮现的都是他掐着兰花指念Da~sein的画面。 当年的哲学导论课我公然在网上论坛与…
关于小班教学
关于科学通史编史学纲领
按照吴老师,科学通史编史纲领主要应解决如何“通”的问题,除了时代沿革的连续性之外,我们还希望打通科学与技术、西方科学与中国科学,把它们放在一个大的整体框架下讲述。 我和胜利师兄、晋世翔他们讨论,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首先是我们可以坚持“意向历史”的大旗,作为一个基本的辩护方案,当然,在阐释编史纲要的时候,没必要过多涉入其中的哲学细节。 大略上说…
博士论文后记
6月1日终于完成博士论文答辩,总算放下一桩大事,该逐步重建荒芜已久的博客了。先写两句答辩后的随感吧。 我的博士论文没有添加“后记”或“致谢”,直接是在结语的最后一段以反身考察的形式嵌入了一段对吴门师友的感谢。这一方面是我论文“自我缠绕”的设计,另一方面也是我不太想太刻意地在论文最后抒发一段感情。 之所以论文需要有致谢的环节,在我看来,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口语环境…
关于通选课小班讨论课助教的想法
很荣幸受邀参加小班课助教培训和交流活动,谈谈我的经验和看法。 我曾担任“科学是什么”一课的讨论班助教,这门课由许多理工院系的名师共同开设,讲座+讨论班的形式也就开了一期。当时这门课是每周2学时听各院系老师做讲座,然后1学时分小班讨论,学分为3分,评分以期末论文40分+讨论班表现60分。 小班讨论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同学们的选课热情。一开始这门课有一百多人选课…
人类离心主义还是谦卑的唯我论——关于海德格尔是否主体性哲学的讨论
井琪转发了然石的一篇文章“海德格尔前期哲学是否是主体性哲学?”以及相关的讨论——参与者有井琪、然石(这是谁啊?看博客挺有意思的)、孟强老师和李章印老师等,我也发表了意见,我的评论偏向于然石并且也得到了然石的肯定,但一如既往地还是与井琪相对峙(这当然是挺好的事情)。具体讨论的前后文可以去井琪或然石的博客上找,我就不转载了,我就把我自己的一些评论稍加整理后转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