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图层”——说说Pokemon GO与AR

世界的“图层”——说说Pokemon GO与AR

最近Pokemon GO这一款手机游戏风靡全球(中国一般不包括在全球之内),值得注意,这应该是一款标志性的游戏,是AR(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的一次经典的应用,从这个游戏里可以看到未来世界的可能形象。虽然现在来说游戏的效果很粗糙,但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不难想象(想象力匮乏的人可以随便找一下Pokemon GO的宣传片,比如这里)。

技术哲学的研究者值得关注这些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能够帮我们预见未来,更能够帮我们理解过去的技术史。

哲学家讨论新技术,往往偏爱考虑理想情形,比如谈人工智能,就喜欢谈机器人能不能有智慧,能不能有意识,谈VR(虚拟现实)技术,就喜欢谈完全的沉浸有没有可能。但实际的技术发展从来都是渐进式的,事实上当哲学家从极端情形出发说出一句又一句“不可能”的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早就在一步一步地发展着,VR技术也在一步一步地发展着。

AR技术的一个典型载体是Google眼镜——戴上眼镜,你看着的仍是原本的现实世界,但是眼镜为你增加了一层。这一层中可以为你提供许多额外的元素,比如把路线图叠加到你脚下的马路上,比如把你面前这家餐馆或这个路人的相关信息显示在它们旁边。Pokemon GO更是降低了技术门槛,用最普通的智能手机就可以玩这款游戏,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和收复小精灵,可以带着自己的皮卡丘去“道馆”挑战,可以向朋友们炫耀或交换自己的小精灵,等等。

这不是一个人宅在家里蹲在电脑前玩的游戏,而是一款强社交游戏,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这样:没人都戴着AR眼镜出门,你可以看到朋友肩上蹲着的皮卡丘,可以看到在你头顶盘旋着的喷火龙,可以看到路边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其实是一个补给站或道馆,看到野生的小精灵在绿化带中玩耍,可以看到几百个人组队在广场中围攻大Boss……

戴上眼镜你才能看到这些,而不戴眼镜的人,就只能看到一群疯子对着空地手舞足蹈,说着一些你似懂非懂的话,进行着某种神秘的仪式。

那么这些小精灵是现实的吗?这个疯狂的世界是现实的吗?

恰如AR其名,这些小精灵不但现实,而且“更现实”,是增强版的现实。

物理主义者相信只有原子和电子之类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但其实这种由原子、电子构成的物理学世界,也是某个版本的“增强现实”,我们需要借助一定的科学理论,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才可以看到世界的这一作为原子世界的面相。而我们现在需要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再借助AR眼镜,才能看到的小精灵的世界,也是另一种增强的面相罢了。

每一种技术,都给现实世界提供了一层“增强”,借用PS的术语来比喻,不妨说是增加了一个“图层”。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整个现实世界,并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图层,而是依次加载了各个图层之后的叠加。图层与图层之间有时互相遮盖,有时互相衬托。

学会一种技术,就意味着你的世界增加了一层维度,同样看到一枚钉子,会用锤子的人和不知道锤子的人眼中,呈现出来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懂得一定的交通规则,或者懂得开车的人眼中,马路上的各种线条都是富有意义的,而一个原始部落的人进了城,恐怕就眼花缭乱,找不到路了,反而在丛林之中,他们能够轻易辨识的各种动物痕迹,城市人是完全看不到的。

在电子技术之前,文字可以说是一次关键的“增强”。设想一个不知文字为何物的人眼中的现代城市生活,在他眼中路边的招牌和告示没有什么意义,名片和菜单之类的东西也不过是一些奇怪的薄片。

那么他们当然很难理解,为什么两个人刚认识就要交换一张小薄片,然后就能知道对方的来历了;他们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不需要对话,在薄片上点几下就能够获得想要的菜肴;他们更不能理解一群人为什么围在所谓的告示旁边指指点点。这是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少了一层意义的维度。

当然你很容易发现这种情况与Pokemon GO的世界不太一样,因为文盲虽然不懂文字,但我们相信他们还是看到了和我们看到的“同样”的东西,只是他们不懂得怎样从这些线条中辨识出意义罢了,而我们如果不用AR设备,根本看不到那些“小精灵”。但这其实不重要,我们也看不到红外线,看不到电磁波,是不是能用肉眼不借助仪器直接看到,本来就不是判断现实与否的标准。

无论如何,由AR技术增强的世界至少和文字的世界一样现实,或者说文字本身也是一种AR。文字之VR大概就是你完全沉浸在一部书之中,而文字之AR就是这个充满了路牌、招牌、广告牌、名片、菜单、告示牌的世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