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5-09

今日新岛沙龙散记09-05-09

今天的沙龙同样凄凉,dr也不来了T_T,只有byz和xxj分别在下午和晚上前来捧场,不过byz基本是啥也没聊,他看了半天书,我则是写了前面那篇读书笔记。至于刚刚离开的xxj也聊得不多,包括生活和读书的关系(我认为读书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并不应当看作高于或低于生活而截然二分的另一种活动),以及提到几句关于游戏(和童年)的问题,以及聊起某些奇怪的私事,总的来说今天算是沙龙开设至今说话最少的一次吧。

由于前几天就已生物钟失调,昨天晚上又系聚版聚来的,今天又早起先赶到学校打乙肝疫苗,导致今日精神状态奇差无比,包括睡觉在内,啥事也做不了——于是那篇读书笔记写得也有些诡异,写完之后更是魔力耗尽了……

当然,即便我状态正佳,这种“无聊”的状态在许多时候仍是不可避免的乃至是必要的。如果说所有的参与者都一定要确保有得话聊时才愿意光顾,那么这个沙龙也是难以良好地运转下去的。我希望常客们能够抱着“只是来坐坐”、“随便消磨时间”的心态前来,这样才更能延续沙龙的活力。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要重审的是沙龙的意义:

首先,来周六的沙龙并不只是为了与我本人聊天。当然,针对那些还比较陌生的朋友想要与我开启接触,我欢迎并且建议首先通过沙龙来找我,况且如果是基本不认识的人想要在别的时候约我聊天,我本人也未必愿意,还是公然到沙龙见我更好。不过对于沙龙的常客或我的同学和老友而言,就不必见外了,想找我交流时可以直接另约时间,可以在学校附近或者到我家见面。比如byz在准备科通论文之前直接到我的私家图书馆来一趟是最合适的,若是到新岛找我反而效率不高。

因此我早已强调,咖啡馆的意义不在约会而在邂逅,在于不可知和可能性——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人,聊起什么话题,这才是有趣的。不要只在有问题时才前来,没有话题时,亦不妨来此闲坐,或来看看闲书,或带台电脑来上网灌水,或者只是来喝茶发呆,这都是好的。因为只要你来了,就多了一份可能性。如果能够有两三个(不用更多)愿意经常来此发呆的常客,那么沙龙可能性就成倍地飙升了。

正如我最初的设想,这种散漫的咖啡馆沙龙活动的宗旨就是在于,首先是弘扬“悠闲”的学术风气,同时提供各种背景的朋友进行交流的可能性,让参与者有机会见识到不同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以及有机会向不同的听众进行无拘无束的演说和表达。尤其是这一条自我表达的机会是最为难得的。

而在多人参与的讨论之中,我们往往需要有各路不同的角色,才有可能让交流持续、丰富而活泼地进行下去。例如:话题发起者、跑题者、演说者、挑战者、旁观者、聆听者、记录者、专家、插科打诨者等等等等。每一个角色的存在都将为交流增添色彩。但是很显然,虽然有时一个人可以客串几个角色,但没有人总是可以在同一场景下包揽一切。

比如我这里用聆听者指那些能够专注地倾听的人,他们总是能够给演说者以恰当的回应和反馈,这种“反馈”甚至只需要通过类似于点头、微笑、皱眉等无声的语言来传达。像我这样经常扮演演说者角色的人;最能够体会一个恰当的聆听者的存在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恰当的回应形成对演说者最佳的激励,而一个令人不适的节奏则将让演说者失去兴致。

而相反地,旁观者则是指那些难以或不愿意专注地倾听的人,他们常常心不在焉,仿佛与交流无关,却又像是“电灯泡”似的扎在眼前。如果说咖啡馆的交流是某种幽会,那么电灯泡当然是应当被驱逐的,然而我们的交流是沙龙而非约会,因此,演讲者或对话中的人就更应该想方设法把他们“拉进来”。于是,演说者必须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激发旁观者的兴趣,用更生动和平实的语言来打动他们,旁观者的存在逼迫演讲者更多地考虑听者的兴趣和心情而不至于过分自我陶醉。

一个演讲者不仅未必同时是一个优秀的聆听者,同时也未必总是一个话题发起者或提问者,这一点在我身上尤其明显。一旦找到恰当的“话头”,我可以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然而这个“话头”却常常是最困扰我的事情。我曾说起在写论文时,我往往有七八成的时间都花费在寻找“话头”之上。在口头交流时也是类似。

专家和插科打诨者并非必不可缺的角色,而且如果总是有他们的介入,讨论也许会变得令人生厌。不过他们的存在还是经常能够令讨论增色不少,前者让讨论变得更严肃和扎实,而后者则让讨论更活泼和富有生气。

至于跑题者,与一般的插科打诨或者心不在焉还有所不同,跑题是一门更加精妙的技艺,一个优秀的跑题者能够以混若天成的方式在幕后操纵着讨论的走向,他们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遏制那些陷入空洞或无趣的话题,而把人引向出新的、更富有活力的话题空间,而这种引导能够通过并非突兀的方式发生,这就要靠跑题者精密而巧妙的拿捏了。当然,有一些跑题者的才能是天赋的,他们往往自己也对自己的功绩不知不觉,反而还以为是自己的失败呢,却不知恰到好处的跑题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我个人也许能够扮演演说者和挑战者的角色,也可能时而客串聆听者和旁观者,但其它多种角色对于我来说是较难胜任的。而如果每次沙龙的参与者中总是只有那么一两种角色,那么交流的活力和丰富性是不容易持久的。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吸引到三五个比较固定的常客(咱们组建一个“奥林匹亚哲学院”吧~),保证沙龙经常都能有包括我在内的两个人的待命,然后当第三个常客出现时,或者稀客或陌生人光顾时,总能够形成合适的角色组合使得交流得以展开——从目前的经验来看,虽然在两个人时经常可能冷场,但是当有三到五人参与时讨论却几乎总能够以不同的风格运转起来。
当然,目前为止的参与者们尚未能充分发挥咖啡馆沙龙的特性,经常是带着话题时才跑过来,这种目的性是不必要的。只要有三五个能够涵盖各种交流角色的参与者相遇,活泼而有意思的讨论将自然而然地被引发——话题发起者提供最初的话头(即便后来的讨论离题千里),演说者提供足量的内容,挑战者使讨论变得激烈,跑题者则避免讨论陷入过分的纠缠,聆听者激励言说者的热情,旁观者则不允许演说者陷入目中无人,专家和插科打诨者则平衡着讨论的扎实和活泼……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尽管最近的三次沙龙显得比较凄凉冷清,不过迄今为止沙龙的运转还是较为令我满意的。原本我设想组织读书小组时就说“两人就活,三人就成”,现在即便没有特定的读书小组(下学期会张罗的),也已经有了若干个经常参与的朋友,这已经足够让我惊喜了,“奥林匹亚哲学院”似乎也不再是不着边际的幻想(请参考爱因斯坦年轻时在咖啡馆中“运营”的三人小组——奥林匹亚科学院)。

鉴于从现在起到期末的约一个月内我似乎将要忙得喘不过气来(再考虑到其他同学也多将陷入期末的繁忙之中),因此我现在还无心对沙龙的运营采取进一步的作为,只希望截至目前的几位客户不要丧失信心。这学期最后的几次沙龙能够继续维持现状就好(当然依旧欢迎口耳相传拉新人光顾),等到下学期我再来重新激活,我会争取在本命年之内建立我的“奥林匹亚哲学院”的。

今日在此出没:byz/xxj
下期可能话题:仍然是练懒或吹水

最新评论



  • benj

    2009-05-10 17:49:07 匿名 125.33.127.214

    争取下次带我一个外校同学过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