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的技术?——芒福德技术哲学有感

无用的技术?——芒福德技术哲学有感

今天的技术哲学导论课讲芒福德,他的观点很有意思。

芒福德批判了“人是工具的制造者”这一传统的人类起源说,以“人是符号/意义的制造者”取而代之。坚持唯心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类的需要首先不是物质的,而是心灵的。他认为马斯洛所说的从生存、物质、温饱的需要一直到安全、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顺序正好是颠倒的,人恰恰是先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任何一种物质需要中都渗透着在先的心灵需要。芒福德指出,心灵技术、身体技术、社会技术要先于物质技术、制造技术、自然技术。人类的非物质性的语言、文化、宗教、艺术要先于物质性的工具文明(石器、铁器等)。

芒福德自知其唯心主义的人类起源论并没有根据,但他指出一般的工具本位的人类起源论也没有根据,对于人类的起源都是猜测,都是神话。不过芒福德的说法确实也蛮有道理的——我在课上补充了一点证据:现代对于人类文明边缘的那些仅存下来的最原始的采集-狩猎部落(如布须曼人、霍屯督人)的研究表明,他们的营养状况非常好,不仅没有食物匮乏问题,而且其营养结构甚至比一般的现代人都好,而且生活也比较悠闲,大概两三天的采集就可以供一星期食用。而这还是在原始部族已经被农耕人逼到最边缘的角落时的情况,可以想象在人类的最初时期,在食物和生存上的需求可能是完全不紧迫的。但另一方面,再怎样温饱的群体也将无可逃避的一个恐怖是——死亡。因此,如果说人类面对死亡的压力从一开始就超过生存环境的压力,宗教和艺术的需求从一开始就超过物质和食物的需求,这些其实也是很可以理解的。

联想到关于“母权制”的争论:人类学家最初提出人类远古时期可能存在母权制度时,就指出母权制可能是因为在采集-狩猎社会中,负责采集和保存的女性能提供更稳定、更充足的食物,而狩猎的成果其实极差,而且极不稳定,顶多只能提供偶尔一次的换口味而已,无法作为可靠的食源,因此权力由女性掌握。(这种论证我倒并不太支持,因为我比较相信母系氏族的存在但对于女性掌握权力倒不怎么相信,我比较相信母系社会都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因为权力这玩意是男性的爱好。)而一些反对者提出这怎么可能呢——男性明明有更强悍的力量,女性所从事的采集工作当然也可以由男性胜任,但如果说光靠采集就能够提供足够丰富的食物,那还需要去狩猎干吗呢?完全想不通啊!但如果按芒福德的思路,这倒不成问题:狩猎正是芒福德所说的人类精神的内在的激情的释放,而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食物。

整个技术史似乎也能够为芒福德提供支持——推动技术发展的往往首先是精神的、宗教的动力,而不是物质的、生存的动力。例如中国最初的甲骨文用于占卜;推动欧洲崛起的几大发明,最初在中国被创造时,指南针用于风水、火药用于鞭炮庆典(其诞生更是在炼丹房);古腾堡印刷术最初就是印圣经用的,钟表最初由修道士发明用于修道院……可见,宗教需求对于技术发展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动力。

我之前一直认为所谓“技术”一定宿命地是“功利”的,一项技术总是“有用的”,无用的技术是荒谬的。不过受芒福德启发(其实前一段时间已经开始有所反省),觉得“无用的技术”还是可能的——首先需要放宽视野,不把技术局限于“工具”,打破技术与艺术的二分(它们的词源本来就是一致的)。技术不仅作为谋求利益的工具,更是作为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或许正如芒福德所言,恰恰是非物质的、心灵的需求才是人成为人的关键所在,无用的技术恰恰是人性的标志。例如远古的祭祀、仪式、游戏、艺术等等,都可以说是“无用的技术”。

芒福德对于“金字塔—军队—巨机器”和“祭司—牧师—科学家”的说法也颇具启发性。暂时懒得再多写了。

2007年4月5日23时38分

最新评论



  •  unic

    2007-04-06 16:13:13 匿名 222.82.226.29

    新开的栏目哦? 自然——技艺 。
    前几天老师说马斯洛之“个人人生价值”观点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得到群体的认同。
    我跟老师说,我说这可能不够准确,我觉得至少应该是“个人的到他所认同的群体的认同”,也就是说,首先他必须先认同某个群体,这样,得到此群体的认同才是价值的实现。
    当然,我是按照他的思路来的,至于结论,我保持怀疑。
    结果,老师的回答是:“太复杂了……”
    汗。汗。汗…………
    不知道是不是如此,许多人都很不喜欢哲学讨论中的咬文嚼字这一点……以至于一谈到~就STOP。
    FT。。。。。。。。。。。


  • 古雴

    2007-04-06 17:09:26

    你的想法很有意思啊!
    不过我感觉你们的老师似乎对马斯洛的介绍本来就有问题。说人的价值在于得到他人认同,我记得是黑格尔的“自我实现”的观点。而马斯洛提的“自我实现”与黑格尔不同,在马斯洛那里的自我实现主要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指天赋与潜能的充分开拓等等,具体又有好多讲法,很难概括。
    马斯洛的一个优点是:他试图改变以往心理学专注于研究精神病人和心理变态的传统,把目光投向正常人乃至那些卓越者(自我实现者),在心理学发展史中让人耳目一新。不过在马斯洛之后的心理学仍然以变态心理学为主流,关注变态本身并不错,但遗忘了对正常人的关注就不太好……


  • 古雴

    2007-04-06 17:11:34

    “自然——技艺”是从原来的“自然——生态”改的。因为这学期有关技术哲学的文字没有地方放,又想到自然与技艺正好是一对概念,所以就放到这里来了。


  • 古雴

    2007-04-06 17:28:10

    人是否理应是在认同了某个群体之后才可能要求得到该群体的认同?这个还是要看如何理解“认同”的意思。一般而言,有许多人可能是一方面很愤世嫉俗,对他人毫不认同,但这些人往往又仍然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希望自己引人注目。
    追究起来,人们最终的追求恐怕还是自我的认同,追求他人的认同也是为了加固对自己的肯定,而认同他人也同时是对自身角色的树立。最终究竟怎样才算价值的实现,还是要按照自我所认同的标准来看待……许多问题追究下去总难免遇到某种唯我论,不过“我”这个意识却又不可能是脱离群体而出现的,无论说人是社会的动物还是语言的动物,语言也必定是群体的,私人语言不可能。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自我也离不开群体。
    对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我还是比较欣赏的,不过我自己的自我实现观可能还有不同,深生态学说的自我实现我也很感兴趣。不过目前的了解和思考都太少,暂时不多发表意见。

One commen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