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俱不备,东风倒是吹得甚猛——再对教改失望

万事俱不备,东风倒是吹得甚猛——再对教改失望

哈耶克: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象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

这段话实在说得很好,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听来令人热血沸腾,这些当然都是好词儿,然而究竟如何理解它们、如何去追寻它们,是个大问题。

美国高举自由和民主的旗号在全球进行着它的“新的奴役方式”,而在中国,平等这一概念也很成问题。

最近看到关于义务教育的新法律出台,中国的教改一次又一次地让我绝望。素质教育当然也是个好词儿,然而怎么去实践?学习西方?让孩子轻松、自由?说来都是好听得很啊,但是一方面,国情不可比啊,一个西方国家有多少孩子,中国有多少孩子?西方的基础教育的硬件软件有多成熟?中国有多成熟?西方的经济资源、高等教育、社会保障等等有多完善?中国有多完善?搞什么“素质教育”?简直是“万事俱不备,东风倒是吹得甚猛”!

从中国的教改中,以及其它一些政策中,我们能看到暗含着的一种强烈的“扯平主义”导向。也就是被扭曲变态了的“平等主义”。类似于一种“心理不平衡”——“要是所有人都和我一样该有多好?”把所有人的条件都扯平了真的那么美好吗?强制地扯平、削平、摆平他人实在如哈耶克所说,是一种变相的奴役方式。

关于这次教改,新闻中这样说道:“现在的高昂择校费等等问题都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平均,如果把教育资源建设得平均了,就没有那些问题了,我们的教改正是朝这样的方向努力的……”而这种努力方向,正是最为令我不安的。

当然,政府努力做适当的“平衡”工作是应该的,中国的不平衡问题也相当严重——东西、城乡、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实在太过分了,需要调节。然而,平衡不能做过头。人与人的差别是永远不可能被“消灭”的,如果真的被消灭了,那样的社会将单调得可怕。要正视多样性,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并不是“齐一”,而是让社会的多元性获得适宜的“流动性”,平衡不是平均,而是动态的,是整体的结构富于变化而又处于稳态,而任何试图完全扯平差别的政策方向根本就是有害的。

为什么不能有“尖子班”?尖子班不公平吗?顾名思义,尖子才能进尖子班,靠本身的实力说话,有什么不公平的?如果要做得好一些,不妨打通尖子班与普通班之间的“流动机制”,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就退回去,学有余力的就收进来,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他的学习环境,有什么错吗?有些人——主要是一些心理不平衡的家长——以为进尖子班的孩子是条件优越,而没进尖子班的孩子则吃了亏,所以就不公平啊。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因材施教”是个最基本的教育原理:对每一个孩子来说,没有必然更好的教育,只有对自己更“合适”的教育!你如果不是尖子,如果跟不上尖子班的学习进度,进尖子班只会是个折磨,强要进入只会适得其反,普通班的教育才是更合适的,而对尖子来说,与平庸甚至不求上进的同学混在一起,缺少针对其特长进行重点培养的机会,也是不够适合的。尖子班的制度使得尖子生和普通生都有机会得到更合适的教育,有什么罪恶呢?如果说尖子班、重点中学的制度让一些家长有机会动用他们的权势或金钱来干涉,这并不是教育制度本身的错,而是社会风气使然。而学习毕竟是靠实力,那些财与势的因素顶多是可以送一个不求上进一所贵族学校,但强使一个原本不求上进的学生进尖子班,往往适得其反,跟不上的还是跟不上,这一点我是知道的。

填鸭式教育确实可憎,所谓的“应试教育”千夫所指,教改是需要的,但“头痛砍头、脚痛砍脚”的整改策略是行不通的。要使“应试教育”的现状有所改观,首先应该在家长、学校和社会间营造一种并非以单一标准衡量人的多元评价视角。如果说搞来搞去最后还是考试成绩说了算,怎么能教人不“应试”呢?改变“考试”在评价中的地位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可能的,目前也只有考试才更能保障公平。所以,“应试教育”是改不去的,现在中国只能是应试教育,应该正视这一点。至于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全面的“素质”,也应当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再去谈问题。中国教育现状的最大问题在于根深蒂固的“灌输”思路,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去了解和记住那些“事实”,教师就是居高临下地向学生传授那些“确定的知识”,这一条思维方式若不转变,中国的教育、科普都是搞不好的。

2006年8月30日

最新评论

  • 2006-09-01 09:47:18 

    看得很过瘾。可惜周末文化书市没了。

  • 2006-09-01 09:47:57 

    啊……发错帖了……该是说书店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