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马丁•奥利弗:《哲学的历史》

[英]马丁•奥利弗:《哲学的历史》

[英]马丁·奥利弗:《哲学的历史》,王宏印译,希望出版社2003年10月

这既不是一本严谨深入的学术书,也不是一本有较好的启发性和导读性入门书,无非是一本过于华丽的所谓“图文并茂”的流俗读物罢了。我之所以想到读它,只不过是顺手拿起,想到既然以前买了,不读白不读,便翻了一遍。

当然,虽然我对此书不会做推荐,但也不能说它就是一本华而不实的书。事实上,这本书还是颇有特色的。它用过分简略的篇幅——每两页为一节叙述一个哲学家或某一哲学流派等,其中还会有大约一半的篇幅被图片占去——涵盖了从古希腊至“后现代”、从西方到东方的整个哲学历史中的“要点”,对于一个对哲学一无所知的人而言,这本书能带来的起码的一个收获便是——至少让读者对哲学史上的这些重要人物和名词有了一个最最初步的印象。它过分简略的叙述和过于华丽的装帧固然会为学者所不屑,然而对于现代那些只知道上网和看电视而连报纸都懒得看,顶多是“读”一些时尚杂志和“青春”小说的年轻人而言,或许也只有这种程度的“哲学史”能对他们有些许吸引力罢,从这点看,鉴于这本书基本上不至于给人带来一些十分错误的和危险的印象,这本书的意义还是积极的。

作者显然偏重于政治哲学,对与政治、社会等联系密切的哲学家涉及得稍多,比如说设立了篇幅较大的“哲学与革命”一章并以独立的章节叙述了蒲鲁东、列宁、托洛茨基和葛兰西,还有“哲学与现代世界”、“挑战世界秩序”这两章中也明显能看出政治哲学的侧重。然而,总的来说,作者对哲学发展的叙述还是比较平衡的,他所提供给入门者的“哲学史之图景”虽然简略,但也是比较全面的。作者的一些视角也是相当可取的,或者是相当有意思的,比如“人们往往认为哲学是在同宗教的冲突中诞生的,但是这种假说实际上是来源于对哲学的一种现代理解。古希腊哲学处于持续的惊异而不是出于任何世俗的考虑。”(第14页)“卡尔·马克思的哲学意义重大。世界以他的名义发生了变化。而他的名声太大,使他的著作引用多于阅读。”(第104页)

虽然只是出于消遣,不过我读完这本书也不是没有收获的。

一方面是让我体会到:与科普读物一样,以浅显简略的方式写作的哲学普及读物既是相当难写的,但也是值得写的,这些书的目的主要是给公众一个健康的哲学印象,当公众对于哲学有了一个较亲切的理解之后,哲学工作者的日子也可以好过一些;另一方面是我也对那一串串人名熟悉了一遍——我们的西方哲学史课程实在是少讲了许多东西,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对于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至今西方哲学界所关注所讨论的诸多方面几乎是完全没有涉及,如果我们只满足于上完这两学期的西方哲学史,以为接下来只要学一些“专题”课就好了,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对于西方哲学史的图景还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如果不对现代西方哲学有必要的了解,我们中国的哲学界将总是跟不上外国的讨论,而一旦我们忽视了对当代西方哲学的了解,自以为只有康德黑格尔的那些“经典原著”才值得读,便难免要做许多无用功——比如争吵了半天,到头来发现我们所探讨的问题在西方早已有人讨论过了。这种过于重视“经典”而蔑视当代的态度其实是普遍的,尤其是在所谓研究“史”为特长的北大哲学系。

当然,研究哲学首先要读哲学史,而读哲学史无疑是从古代读到现代的、无疑是注重经典原著的;然而当我们在心中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哲学史图景之后,要开始“做”哲学的时候,我个人的意见是——我们无疑应该从“现时代”出发,从现时代的问题、从现时代的困境、从现时代的争论中出发,然后回过头去,从哲学史中汲取养分,然后再从历史出发回到现实。具体地说,我们固然是需要自己去啃经典、钻原著,但是同时更需要注意我们现时代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现时代的哲学界在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当代哲学家以及哲学研究者中固然少有独树一帜的大师,更没有康德黑格尔那样的明星,但忽视他们工作的意义同样也是愚蠢的!更具体地说,例如许多老师都会教导那些刚刚甚至尚未入门的的哲学学生——尽量直接读原著而不要借助当代的二手文献!但是,许多老师却忘记额外提示学生另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与踏实的钻研态度相比,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也是同样重要的素质。从二手文献中发现“问题”、点出“问题”,然后到原著中去“索证”,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只是借用某二手文献中的一条为自己接受观点,并利用二手文献及原著来支持它。在这些过程中,发现问题、整理问题、求证问题、利用并梳理各种资源的能力,并不比上来就要从原著中啃出来的什么东西的方式更糟。而上手就啃原著一方面存在浪费今人成果、忽视现实话题的危险,另一方面也容易让许多人过早地失去了对哲学的兴趣。因此我个人选择的读书方式就是:先读哲学史之类能勾勒“图景”的读物,同时选择一些导论性的、间接性的二手读物,当我在这些二手读物中发现值得关注的“问题”、值得讨论的“话题”、或者是饶有趣味的东西之后,再去“按图索骥”,到哲学史中去找经典、找原著。当然,我并不反对其它的任何哲学入门的方式,只要高兴,怎么进来都行。

2006年1月31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