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时空与霍金的宇宙——康德科学观与现代物理学

康德的时空与霍金的宇宙——康德科学观与现代物理学

摘要

康德是所有时代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有人说,“康德就像一个蓄水池,所有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①]康德哲学深远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关于康德的时空学说和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方面的意义却被普遍地低估了。笔者试图说明的是,尽管从牛顿的经典体系到以相对论、量子论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科学看起来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科学方法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现代人对于自然科学本性的理解并没有比康德深刻多少。康德的时空学说和科学观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保持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康德哲学与现代物理学有着广泛的共鸣,并仍然能为现代人理解“何谓科学真理”等问题上带来重要的启示!

正文

“据说,霍金的自然科学虽然与牛顿的和爱因斯坦的自然科学大不一样,但霍金认为他的自然科学仍然可以适用于康德的体系,霍金对上帝,对其它东西都不相信,但他相信康德的哲学。” [②]

笔者没有找到霍金对康德的相关评价,不过霍金在其演讲[③]和著作中倒是经常以康德的“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引出话题,

如果宇宙的的确确是被创生的,那么为何要再创生之前等待无限久?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久,为何将要发生的每一件事不早已发生,使得历史早已完结?特别是,为何宇宙尚未到达热平衡,使得万物都具有相同温度?

康德把这个问题称作“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因为它似乎是一个逻辑矛盾,它没有办法解决,但是它只是在牛顿数学模型的框架里提出矛盾。实践在牛顿模型中是一根无限的线,独立于在宇宙中发生的东西……[④]

在后文我们会看到康德哲学与现代科学观的广泛共鸣,但此处霍金对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的阐述是不完整的,当然此处霍金只是借康德之口来引出自己的话题罢了,并没有进一步探讨康德哲学的打算。事实上,康德自己已经回答了这些矛盾,他指出:“上面对四重二律背反的那些证明并不是骗局,而是根本上就有一个预设,即认为诸现象或把诸现象全都包括在自身内的感官世界就是自在之物本身。”[A507 B535][⑤]康德的“四重二律背反”并不是提出了难题,而恰恰是为了解决难题,是为了揭示出旧形而上学所共有的那些导致矛盾的“预设”。

那么,时间与空间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呢?康德已经给出了回答——他首先对“分析性的对立”与“辩证对立”作出了区分:“如果有人说,每一个物体都要么有香味,要么有臭味,那么就存在第三种情况,即他根本没有味道(根本不发出气味),这样,这两个相互冲突的命题就可以都是假的。”[A503 B531]如果是“有香味”与“没有香味”,这是一对“分析性的对立”,如果某一句被证实为正确(或错误),相应地,另一句必然只能是错误(或正确)的了(当然,康德并没有说对矛盾对立的判断总是可能的);而如果是“有香味”与“有臭味”则是一对“辩证对立”,对于一对“辩证对立”,如果能“证明”两者都是对的,也就相当于证明了两者都是不对的,并且将提示我们在“证明”它们正确时使用的预设一定存在问题。

时空是有限还是无限正是这样一对辩证对立的命题:

因此如果我说:在空间上世界要么是无限的,要么它不是无限的,那么,当前一命题是假的时,它的矛盾对立面“世界不是无限的”就是真的。这一来我就只取消了一个无限的世界,而并没有设定另一个世界即有限的世界。但如果我说的是,世界要么是无限的,要么是有限的,那么这两者就都有可能是假的。……,就是说,如果世界根本就不是作为自在之物本身,因而在其量上也既不应当是作为无限的也不应当是作为有限的被给予出来的话。[A504 B532]

康德由此揭示和论证了“现象决不是自在的实存之物本身[A505 B533]”对于现象中各部分的“总量”我们既不能说它是有限的也不能说它是无限的,因为诸现象只能以构成一个前后相继的回溯序列中在表象中实存,而这种回溯“永远不是绝对完整的、既不是作为有限的、也不是作为无限的”[A505 B533]而给予出来的。在这里,康德并不是想讨论“时空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这一问题,而是要论证他关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这一更根本的问题的意见,即强调“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别。

现代宇宙学认为,时空“有限而无界”,也可以理解为宇宙“既不能说是有限的、也不能说是无限的”。那么,这一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是不是对康德所提出的时空既非有限又非无限的观点的“证实”呢?看起来确实不错,这就是笔者要表述的“康德哲学与现代物理学的共鸣”吗?——完全不是!前文已经说过,康德所要讨论的并不是“时空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这一话题,他讨论的是人类如何认识自然,即“我能知道什么”这一个关于科学根本态度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康德的自然科学观点要么是带着时代局限的错误意见;要么是超越时代的洞见,但既然已被现代科学所“印证”,就没什么新鲜的意义了,用现代科学的“证据”直接表述那些观点当然更有说服力。比如邓晓芒先生就认为“在现代的眼光看来,康德根据自己的形而上学对牛顿体系所作的解释已很少有什么新鲜之处。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观点已被现代物理学所证实(如空间的相对性,质量和运动的关系等),并得到了更科学的解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康德的观点总的说来还带有哪个时代特有的形而上学气息。” [⑥]然而笔者已经指出,康德哲学讨论的重点并不是那些具体的“科学认识”,而是“科学认识”本身的方式和限度,在这方面,现代人并会不比康德高明!

现代物理学的怪才,理查德·费曼曾提醒那些想了解“物理定律的本性”的人们注意:“更新进的东西,也许不一定是更现代的。现代科学是精确地按照引力定律发现的统一传统建立起来的。[⑦]费曼选择了牛顿的引力定律为“案例”,而不是选择更新近的、更“时髦”的电磁学、相对论或者量子力学的定律来揭示“物理定律的本性”,这是因为虽然牛顿到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海森堡、霍金的科学理论经历了许多次翻天覆地的“剧变”,但费曼要讲述的却是物理定律的“本性”,这恰恰是要去把握科学认知变革背后那些不变的东西,而那些根本的东西,自从牛顿建立起近代物理学的成熟体系以来,并没有发生任何质的变化。费曼用心良苦地告诫我们,想要理解科学的本性,切不可“赶时髦”、不能好高骛远!

同样是这个告诫,在著名的《费曼物理学讲义》中,通过对“相对论哲学家”的讥讽被表达:

当这种观念批露于世时,在哲学家中引起了很大的骚动,特别是那些“鸡尾酒会哲学家”,他们说:“噢,这很简单,爱因斯坦的理论表明,一切都是相对的!”……“事物有赖于人们的参照系”这个事实就被设想为曾给与现代观念以深刻的影响,人们很可能对此感到不解,因为归根结底,事物依赖于一个人所持的观点这件事是如此简单,为了要发现它,肯定不会有必要到物理学的相对论中去找麻烦,任何一个在街上散布的人肯定都明白,他所看到的一切取决于它的参照系,因为当一个过路人走进他时,他首先看到的是哪个的前面,而后再看到其后面;在据说是源于相对论的大多数哲学中,没有比“一个人从前面看与从后面看不同”这种说法更深刻的了,几位盲人把大象描写成几种不同的样子,这个古老的故事或许是哲学家对相对论所抱有的观点的另一个例子。[⑧]

在这里费曼对那些过于肤浅地理解相对论的哲学家语带嘲讽,我们不要在细节上与费曼咬文嚼字,费曼的讽刺是有一针见血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打破独断论,根本不需要等待爱因斯坦的出现!事实上,这项任务在康德那里早已被更出色地完成了。

下面,我们先看看康德关于时空相对性问题的深刻见解:

在一切经验中都必须有某物被感觉到,这就是感性直观的现实,所以空间(在其中我们应当用经验去把握运动)也必须被描述为可感觉到的,即必须用可以被感觉到的东西来描述;这个空间作为经验的一切对象的总括,并且本身作为一个经验客体,就叫做经验性的空间。但这个空间作为物质性的东西是自身运动的。然而,一个运动的空间,如果其运动要能被知觉到,又要以它在其中运动的另一个扩大的物质性空间为前提,那么这个物质性空间同样也要再以另一个为前提,由此类推,直至无穷。

所以,一切作为经验对象的运动都只是相对的;运动在其中被知觉到那个空间是相对的空间……[⑨]

康德认为空间是是外直观的先天形式,而时间是内直观的先天形式,总而言之,时空是一种“直观的形式”,时空的统一性依赖于对象间的因果相互作用来实现,“空的空间根本不是属于事物的实存的东西,而只是属于概念的规定性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空的空间并不实存。”[⑩]因此时空总是相对于时空中的对象才存在的。

然而,康德并没有放弃“绝对时空”的概念——“物质是在空间中的运动物。那自身是运动着的空间称之为物质的空间,或者也叫作相对的空间,一切运动最终必须在其中设想(因而自身是绝对不动)的那个空间称之为纯粹的空间,或者也叫做绝对的空间。”[11]——看到这里,许多人开始怀疑康德时空观革命进行得不够彻底,例如杨祖陶先生和邓晓芒先生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一书中指出:“康德时空学说的根本性的局限和错误”[12]有:第一、康德把时空完全看作人们主观中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从这种先验主义出发,他对数学和感性知识的一切“客观性”的论证完全是主观的,他限制这些知识的有效性在主观“现象”之中,而否认它们有超出现象界把握客观本质(物自体)的一切可能,以便最终为信仰主义保留一席之地。就此而言,这种理论对科学的健康发展又产生了有害的和消极的影响。第二、康德把牛顿的绝对时空框架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搬到人的主观先天能力中来。却并没有改变这一框架的“绝对”的性质,这就使康德时空学说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大了很大的折扣。既然时空一开始就以“平直的”、欧几里德的方式现成地作为“先天直观形式”存在于人心中,……,但现代物理学的时空理论认为,欧几里德空间只不过是宇宙间一切可能的空间的一种特殊形式或极限形式……

笔者认为,这两点“批评”恰恰正是点出了康德最为难能可贵的深刻用意所在!其中第一条批评,也就是康德科学观最重要的一项暗示,笔者将在稍后展开探讨,

下面先来讨论第二条即关于“绝对时空”的批评。

首先,“非欧几何的历史发展并没有反对康德的理论,康德否认欧式几何是分析的,这意味着非欧几何在逻辑上是可能的。问题在于,康德认为空间为欧氏的乃是先天的真理。而事实上,空间为非欧氏的是一经验的真理。”[13]非欧几何的发展不正恰恰是体现了康德思想的深邃吗?在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欧氏几何是无可置辩的、自明的东西,而唯独康德指出欧氏几何并非自明,而是依赖于对空间的直观。而事实确实如此,欧氏几何是平直空间的产物,而非欧几何对应的是伪球面或马鞍形的空间,康德的欠缺只是在于没有想象到“空间并非平直”的可能性罢了。

再来看康德为何不愿放弃“绝对时空”的说法。

绝对空间本身就什么也不是,更不是客体,而只是意味着我除了被给予的空间之外任何时候都可以设想的任何一个另外的相对空间。我只是使它作为一个包含一切被给予空间的东西,作为在其中我以把一切被给予空间看作运动的空间的东西,并越过一切被给予空间向无限突进。由于我只是在思想中拥有这个虽然仍是物质性的但却扩展着的空间。对描画出这种空间的物质什么也不知道,于是我就抽调了物质,这样空间就像一个纯粹的、非经验性的和绝对的空间那样被想象。我可以将它与仍和一个经验性的空间相比较,并在其中将经验性的空间想象为运动的,因而它永远被看作是不动的。使这一绝对空间成为现实的东西。就意味着把我可以用每个包括于其中的经验性空间与之相比的任一空间的逻辑普遍性,混杂进现实范围内的物理普遍性之中,并误解理性的理念[14]

在这里,康德已经十分明确地在“经验”的限度内完全地拒斥了“绝对时空”——“绝对空间对一切可能的经验来说都是无。”[15]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康德一定要坚持在“想象”中保存这样一个“无”呢?笔者认为,一方面,与“物自体”的说法类似,康德强调某种永远不能被经验却是“绝对”的事物存在,避免了其哲学在拒斥了独断论后却滑向相对主义,康德哲学的基本目的是“要把科学知识从怀疑主义中拯救出来”[16],而“一切都是相对的”这一危险的观念将难以保障知识的客观性。另一方面,“绝对时空”作为一种先天的直观形式,是确确实实地存在于人的“想象”中的!比如我们说“引力使空间弯曲”,这里的“弯曲”也同样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空间的弯曲也只是一种计算的方便,并且相比把弯曲时空的效应视作光子受引力作用而发生偏转,把空间视作弯曲的显得更直观一些。另外我们在想象一个弯曲的时空之前,不可避免地需要先有一个平直时空的直观才行:我们会在纸上画一些曲线来解释一个弯曲时空的状态,就像《果壳中的宇宙》里的那些精美插图那样,然而这些曲线之所以能够帮助我们去想象一个“弯曲”的时空,它们首先却是画在作为背景的“平直”的纸上的!在我们的思维中也是同样——我们关于时空的先天直观始终是“平直”的欧几里德时空!同样,我们也无法回避我们首先拥有的是静止空间的直观。那么,究竟是哪一种时空的形式才是最根本的?康德认为绝对的时空是不可能被经验的,是完全不能被我们确定的,我们能确定的只有我们的“先天直观”,因此我们不要争论“哪种时空形式是绝对的”,值得我们讨论的只是“哪种时空形式才是更方便直观的”。

在这里,霍金有着与康德十分类似的表述——霍金为了避免产生“时空奇点”,设计出了“虚时间”这样一种构想:“……事件的时间坐标为虚数值的时空称为欧几里德时空,因为其度量始终是正的。……可以认为,使用虚时间只是为计算出关于实时空答案的一种数学方法——或者说诀窍,[17]”“所以或许我们所说的虚时间实际上倒是更加基本的概念,而我们所说的实时间反倒只是发明来帮助我们描述我们心目中的宇宙概念。但是……科学理论知识我们用来描述我们的观察结果的数学模型。它只存在我们的头脑中,因此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哪一个是真实的,是‘实’时间还是‘虚’时间?问题只在于那个是更为有用的描述。[18]

既然人对自然的认知总是相对的和局限的,知识如何可能的根基不能建立在对表象的经验之上,于是,让客体反过来符合主体,建立起一些形而上学原则作为先验的假设以确保客观的知识得以可能是必要的!“一种理智的自然学说,只有作为其基础的自然法则被理解为先天的,而不仅仅是经验的法则时,才有资格叫做自然科学。”[19]“每一位数学物理学家都完全少不了形而上学原则。”[20]康德进一步论证了这些假设不仅必要,而且是合理的。在这里,现代科学与康德产生了共鸣:作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思想先驱,被誉为“对于数学和它的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一个人”,彭加勒(Jule-Henri Poincaré, 1854—1912亦译庞加莱)创始的所谓科学哲学的“约定论”认为:

数学量……它是我们在自然界发现的呢,还是我们自己把它引入自然界的呢?……我们希望把每一件事物强行纳入的框架原来是我们自己所构造的,但是我们并不是随意创造它的。可以说,我们是按尺寸制造的,因此我们能够使事实适应它,而不改变事实的基本东西。

我们强加给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框架是空间。几何学的第一批原理从何而来?它们是通过逻辑强加给我们的吗?罗把切夫斯基通过创立非欧几何学证明不是这样。空间是由我们的感官提示的吗?也不是……几何学来自经验吗?进一步的讨论向我们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几何学的第一批原理只不过是约定而已,但是,这些约定不是任意的……[21]

仔细阅读以上的文字后,很难想象彭加勒没有受到康德的启发!虽然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与彭加勒的“约定”并不完全等同,但把彭加勒的“框架”与康德的“先天形式”相对应、“约定”与“先验感性”相对应、“数学量、空间”与“时间、空间”相对应……我们惊异地发现,最后一个数学全才的所谓创造性的见解比起百余年前的康德并无多少新意!

以上笔者主要论述了康德时空观的深邃内涵,并揭示了康德时空观对理解现代科学宇宙观的重要意义,康德的时空观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能够不断地带给现代科学新的启迪!现代的哲学家们与其“赶时髦”地卖弄相对论哲学、量子论哲学,倒不如踏踏实实地去聆听康德的建议。

最后,我们回到之前搁置的那个问题,即杨祖陶先生和邓晓芒先生对“康德时空学说的根本性的局限和错误”的第一个批评,即“康德否认人类知识有超出现象界把握客观本质(物自体)的一切可能,以便最终为信仰主义保留一席之地”。事实上,从根本上否定人类知识把握客观本质的一切可能——这正是康德哲学最值得赞叹的地方。

另一方面,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评价,即认为康德的错误不是低估了人类知识的力量,而是过分抬高了人类。例如赵敦华老师认为:“康德的认识论既有与自然科学相契合的一面,也有与之不符的一面……哥白尼以日心说代替地心说的一个意义在于破除了人类是宇宙中心的幻觉,康德在哲学界发起的‘哥白尼革命’却试图重新规定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在这里,先验哲学与自然哲学的分歧已见端倪。”[22]

以上的两种批评,正好从正反两个侧面托显出康德哲学的深刻意义!事实上,康德对人主体性的高扬与对人主体能力的限制这两方面的强调是出于同样一个目的,也即是康德的整个哲学最终所指向的根本问题——“人是什么?”

康德生活在一个机械论的自然观盛行的时代,从笛卡儿开始,机械观充斥在人们的头脑中,构成了他们思考一切问题的思维定式,“从笛卡尔到牛顿,从霍布斯到拉美特利,机器隐喻统治着早期现代的心灵,不仅物质宇宙,而且社会、动物,甚至人类都被视作机器的不同种类,而缺乏任何的生命冲动。”[23]例如斯宾诺莎夸口道:“我将以同样精确的方式,像思考线、面和立体那样思考人类的活动和激情。”拉美特利宣称:“让我们勇敢地得出结论,人仅是一台机器,同时整个世界只有一种杂撑变形着的物质。”这种机械化的世界图景所带来的结果是容易想见的——世界对人不再有任何神秘感,人类对自然不再存有敬畏之情。进而,由于人本身也是机器,对人本身的尊重也在事实上被扭曲了,高尚的德行也不再能引起敬佩,自我境界的提升是没有意义的,人们追求的只有物质上的成就——发掘、占有和征服。

在这样一幅冷冰冰的世界图景下,人类知识的力量似乎是无限地膨胀了,而人类本身却变得无限的渺小了!通过数学计算,人类似乎能够理解整个宇宙的一切,却比任何时候都不清楚自己作为人存在的意义所在,人本身反倒成为了人的知识的奴隶。康德所面对的问题,不单单是要“要把科学知识从怀疑主义中拯救出来”,还要将道德、信仰、价值和意义从虚无主义中拯救出来

于是,康德一方面“以其‘人为自然界立法’的庄严宣告,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自由。”[24],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限制知识的疆界,让人类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

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而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也就是没有纯粹理性批判就会在形而上学中生长的那种成见,是一切阻碍道德的无信仰的真正根源,这种无信仰任何时候都是非常独断的。[BXXX]

“诚实而勇敢地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性,也许会是哲学变得更加困难和危险,但这恰恰是维护人类生命之有意义性的最好方式(如果不是唯一方式的话)”[25]

人们重视的往往是康德哲学中“人为自然界立法”的高傲,却经常忽略康德在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更强调了人必须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科学不可能穷尽自然、人不可能主宰自然,哲学家也不可能垄断知识——这些是康德哲学给我们留下的更重要的提示。

“康德哲学的一个决定性的意义是,它坚持认为存在着人类必然无法认知的领域,这使哲学家保持了谦卑。” [26]

即使康德本人多次骄傲地宣称,“他的体系超过了以往所有的哲学家”。然而,康德留给人们更重要的暗示却不是哲学的傲慢,而是相反——

……然而,你真的盼望要有这样一种涉及到一切人类的、应当超越普通知性而只由哲学家揭示给你的知识吗?你所责备的这一点,正好是前述主张的正确性的最好证明,因为这揭示出人们一开始不能预见到的事,即大自然在人们无区别地关切的事情中,并没有在分配他们的禀赋上有什么偏心的过程,而最高的哲学在人类本性的根本目的方面,除了人类本性已赋予哪怕最普通的知性的那种指导作用以外,也不能带来更多东西。[A831 B859]

康德告诉我们,哲学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它能让我们的认识水平高于常人,甚至让我们的认识水平无限地膨胀,而恰恰在于哲学能向我们展示认知的局限,从而使我们谦卑。“遗憾的是,康德之后的许多哲学家都拒绝接受它的体系的这个重要暗示。相反,过去两百多年的形而上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试图回避这一令人痛苦的暗示(只有做到谦卑,才能成为好的哲学家)的种种努力的历史。”[27]

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也没有忘记告诫人们哲学的谦卑,在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康德提醒道“因此,形而上学的物体学说既不能停留于有条件者那里,又不能理解无条件者。当它激励求知者去把握一切条件的绝对整体时,在它那里省下来要做的没有别的,只有从对象那里回复到自身,不是为了研究和规定事物的最后边界,而是为了研究和规定自己固有的、自己所凭借的能力的最后边界。”[28]

那么,限定了知识的界限是否意味着缩小了知识的运用空间呢?康德指出:“粗略地浏览一下这部著作,人们会以为,他的用处总不过是消极的,就是永远不要冒险凭借思辩理性去超越经验的界限[BXXIV-BXXV],康德进一步指出,一旦不对思辨理性加以任何限制,“后果不是扩展了我们的理性运用,而是缩小了它”因为思辨理性的滥用会威胁和排斥了那“纯粹的(实践的)理性运用”,即成为纯粹理性那一个“完全必要的实践运用(道德运用)”的障碍物。正如警察的用处是积极的而并非消极的,对思辨理性的限制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知识是否有其限度的问题上,现代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们也大都会同意康德的意见,

费曼说道:“任何一个科学概念,都是处在绝对错误和绝对真理之间的某个刻度上,而不会处于这一端或那一端。我相信,接受不确定性这个观念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为科学,也为其他的事情;我相信,承认自己的无知有重大意义。”[29]

即便是一直执着于发现一条旨在涵盖宇宙一切物理法则的“大统一理论”的霍金,在2002年8月17日的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上终于也不得不承认,“在物理学领域,很可能存在类似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规律,因此建立一个描述宇宙的大统一理论是不太可能的。”[30]

爱因斯坦更是明确地指出——“但凡是曾经在这个领域(科学探索)里胜利前进中有过深切经验的人,对存在中所显示出来的合理性,都会感到深挚的崇敬。通过理解,他从个人的愿望和欲望的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存在之中的理性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而这种庄严的理性由于其极度的深奥,对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31]

北京大学哲学系

胡翌霖

00423019

2005年11月10日

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和深成地思考着,就越有新奇和强烈的赞叹与敬畏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

主要参考书目

[美]庞思奋/著:《哲学之树》,翟鹏霄/译,王凌云/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德]康德/著:《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德]康德/著:《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杨祖陶 邓晓芒/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美]加勒特·汤姆森/著:《康德》,赵成文 腾晓冰 孟令朋/译,中华书局,2002年9月

邓晓芒/著:《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美]费恩曼 莱顿 桑兹/著:《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卷)》,郑永令 华宏鸣 吴子仪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

斯蒂芬·霍金/著:《万有理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郑亦明 葛凯乐/译,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2004年1月

史蒂芬·霍金/著:《果壳中的宇宙》,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月

江晓原 钮卫星/编著:《人之上升——科学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美]R·P·费曼/著:《物理定律的本性》,关洪/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2月

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录》,许良英 刘明/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

P268 纯批A35B51 时间和空间……只是“我们人类直观的主观纯形式”

纯批A34B50 时空是“所有一切现象的先天的、形式的条件”

P273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然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中。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286页

P273 哥白尼以日心说代替地心说的一个意义在于破除了人类是宇宙中心的幻觉,康德在哲学界发起的“哥白尼革命”却试图重新规定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在这里,先验哲学与自然哲学的分歧已见端倪。

////——人们重视的往往是康德哲学中“人为自然界立法”的高傲,却经常忽略康德在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更强调了人必须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科学不可能穷尽自然、人不可能主宰自然,哲学家也不可能垄断知识——这些是康德哲学给我们留下的更重要的提示。

《康德》,[美]加勒特·汤姆森/赵成文 腾晓冰 孟令朋/译,中华书局,2002年9

P1 康德……目的是要把科学知识从怀疑主义中拯救出来,并且显示为什么形而上学注定要失败。

P13感性或知性单独对于经验都是不充分的。“直观无概念则盲,概念无直观则空。”这正是康德的理论如何既超越经验论又超越唯理论之所在。

P22-P23如果某物根据类比和一些存在的知觉向联结,它就是存在的(A225)

P25 康德反对我们只能感知到我们自己的观念,他认为我们直接感知到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时空中的对象。

P26 客观性论题:世界由时空中的对象组成,这些对象未被感知,并且独立于感知者而存在。  先验观念论论题:由时空中的对象组成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是先验理想。  两个命题对于第一批判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它们看起来非常不一致。只有解决这个矛盾才能把我们正确地带到这一批判的中心,它显示出康德洞见的奇异深邃。

P31 断言世界的形式取决于任何可能经验的形式,并没有使世界依赖于感知者或知觉。

////——对象的“形式”与对象的“存在”的区分。

P31 康德自称是一个经验的实在论者,他认为时空对象是实在的。它们是客观实在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并不取决于我们。

P41 康德所主张的是,客观时间通过因果关系得以可能。………………原因—结果使在前—在后成为可能。时间的方向乃是基于因果关系不可逆和不对称得本质得以可能。

P43 康德坚持具体的因果法则必须在经验中发现,即使我们能够知道哪个先天法则,即所有事物的确都有一个原因。

P46 物理法则不是经验的先天综合必要条件,但它们也不是经验的个别归纳概括。它们处于中间的地位,既有经验的也有先天的要素。

P48-49自然界的统一要求时空的统一,如果空间或时间的一部分与其他任一部分没有一个确定的空间的或时间的关系,时空就不会具有统一性。在第三类比中,康德认为既然时空不能被知觉到,它们的统一必须通过其内容的统一来获知。换言之,时空的统一必须通过对象间的因果相互作用来表现。

P52非欧几何的历史发展并没有反对康德的理论,(////——恰恰是体现了康德思想的深邃)康德否认欧式问题在于,康德认为空间为欧氏的乃是先天的真理。而事实上,空间为非欧氏的是一经验的真理。

P55 康德既不同意绝对时空也不同意关系时空的看法。他在莱布尼茨和牛顿之间找到自己的立场。

P57 他说空间是外直观的先天形式,而时间是内直观的先天形式。

P63 康德的补救是表明物质概念怎样无需求助于绝对空间就找到其适用,在这个意义上,康德旨在表明物理学描述客观世界是如何可能的。

P68 (关于因果法则)在纯粹先天与严格经验之间存在的中间的立场。

P69 对强调康德对牛顿的拒斥是很重要的。这导致他去为核心的物理概念寻求更具操作性的定义。这种观念在现代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为同时性寻求一个可操作的定义得需要,是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的关键因素。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德]伊蔓努尔·康德/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

译序

P5-P6 他对“绝对事件”的否定也是不彻底的,在将它从现实的经验中(从现象中)排除掉以后,他又让它作为一个“理念”来指导人们的科学研究。////——这恰恰是康德思想的深刻处!

P6 康德正是通过自己的不可知论(在否定方面)和人本主义(在肯定方面)突破了那看起来如此严整划一的牛顿体系,甚至在某些地方预示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端倪。

P11 康德以其“人为自然界立法”的庄严宣告,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自由。

正文

P9 一种理智的自然学说,只有作为其基础的自然法则被理解为先天的,而不仅仅是经验的法则时,才有资格叫做自然科学。

P10 每一位数学物理学家都完全少不了形而上学原则。

P11 从经常有形而上学和数学的构造在其中交互影响的自然科学的纯粹部分(physics generalis,一般物理学)中,把前一种构想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这些概念的构想原则、也就是把一个数学的自然学说本身的可能性原则、也就是把一个数学的自然学说本身的可能性原则呈现在一个系统中,这是有必要的。

P12 这种形而上学的物体学说只要总是在扩展,总是在作完满的阐述,哪怕到底还没有因此而产生出真正伟大的成果,我也相信它。

P13 因此,物质概念必定会通过上述所有四种知性概念的功能(在四大部分中)来实现。(量、质、关系、模态)

P15 所以自然科学通常就是一种或者纯粹的、或者应用的运动学说。

P25 物质是在空间中的运动物。那自身是运动着的空间称之为物质的空间,或者也叫作相对的空间,一切运动最终必须在其中设想(因而自身是绝对不动)的那个空间称之为纯粹的空间,或者也叫做绝对的空间。

P26-27 在一切经验中都必须有某物被感觉到,这就是感性直观的现实,所以空间(在其中我们应当用经验去把握运动)也必须被描述为可感觉到的,即必须用可以被感觉到的东西来描述;这个空间作为经验的一切对象的总括,并且本身作为一个经验客体,就叫做经验性的空间。但这个空间作为物质性的东西是自身运动的。然而,一个运动的空间,如果其运动要能被知觉到,又要以它在其中运动的另一个扩大的物质性空间为前提,那么这个物质性空间同样也要再以另一个为前提,由此类推,直至无穷。  所以,一切作为经验对象的运动都只是相对的;运动在其中被知觉到那个空间是相对的空间……

P27-28 绝对空间本身就什么也不是,更不是客体,而只是意味着我除了被给予的空间之外任何时候都可以设想的任何一个另外的相对空间。我只是使它作为一个包含一切被给予空间的东西,作为在其中我以把一切被给予空间看作运动的空间的东西,并越过一切被给予空间向无限突进。由于我只是在思想中拥有这个虽然仍是物质性的但却扩展着的空间。对描画出这种空间的物质什么也不知道,于是我就抽调了物质,这样空间就像一个纯粹的、非经验性的和绝对的空间那样被想象。我可以将它与仍和一个经验性的空间相比较,并在其中将经验性的空间想象为运动的,因而它永远被看作是不动的。使这一绝对空间成为现实的东西。就意味着把我可以用每个包括于其中的经验性空间与之相比的任一空间的逻辑普遍性,混杂进现实范围内的物理普遍性之中,并误解理性的理念。

P40 绝对空间对一切可能的经验来说都是无。

P41 但在这里我把一切运动都设定为直线运动。因为谈到曲线运动,由于它并非在一切方面都相等,不论我们是否有权把物体看作运动的(例如地球一天的自转),把周围的空间(星空)看作静止的,因此它在效果上就要特殊地对待。

P190 空的空间根本不是属于事物的实存的东西,而只是属于概念的规定性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空的空间并不实存。

P194(最后一句)因此,形而上学的物体学说既不能停留于有条件者那里,又不能理解无条件者。当它激励求知者去把握一切条件的绝对整体时,在它那里省下来要做的没有别的,只有从对象那里回复到自身,不是为了研究和规定事物的最后边界,而是为了研究和规定自己固有的、自己所凭借的能力的最后边界。

《康德哲学讲演录》邓晓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5

P11 科学知识实际上是主观的产物,使主观建立起来的,所以客观的东西也是主观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客观的。

P12 知识体系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不在于反映了外在的对象,那个对象不是认识的对象,但知识之网所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毕竟符合于我们自己建立起来的对象和对象观念。…………康德和休谟有一点区别,休谟认为物自体是否存在也不可知,但康德认为物自体还是存在的,但不可认识。

P15 这就是康德在认识论里的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把主体和客体的观念做了一个颠倒,不是主体符合客体,而是主体建立起客体,客体符合主体,这就为科学知识找到了新的基础。

P22 我们认为知识有两个层次:一是感性知识,一是理性知识。其实这是同一种知识的不同层面,感性知识…………康德认为任何一种知识都同时具有这两个层次,缺了一个层次,都不成其为知识。

P68 所以有人说,康德就像一个蓄水池,所有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卷)》,[美]费恩曼 莱顿 桑兹/著,郑永令 华宏鸣 吴子仪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

P168 当这种观念批露于世时,在哲学家中引起了很大的骚动,特别是那些“鸡尾酒会哲学家”,他们说:“噢,这很简单,爱因斯坦的理论表明,一切都是相对的!”……“事物有赖于人们的参照系”这个事实就被设想为曾给与现代观念以深刻的影响,人们很可能对此感到不解,因为归根结底,事物依赖于一个人所持的观点这件事是如此简单,为了要发现它,肯定不会有必要到物理学的相对论中去找麻烦,任何一个在街上散布的人肯定都明白,他所看到的一切取决于它的参照系,因为当一个过路人走进他时,他首先看到的是哪个的前面,而后再看到其后面;在据说是源于相对论的大多数哲学中,没有比“一个人从前面看与从后面看不同”这种说法更深刻的了,几位盲人把大象描写成几种不同的样子,这个古老的故事或许是哲学家对相对论所抱有的观点的另一个例子。

////——费曼在这里对那些过于肤浅地理解相对论的哲学家语带嘲讽,我们不要在细节上与费曼咬文嚼字,费曼的讽刺是有一针见血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打破独断论,根本不需要等待爱因斯坦的出现,这项任务在康德纳里早已被更出色地完成了。

《万有理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斯蒂芬·霍金/著,郑亦明 葛凯乐/译,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2004年1

P90虚时间……事件的时间坐标为虚数值的时空称为欧几里德时空,因为其度量始终是正的。………………可以认为,使用虚时间只是为计算出关于实时空答案的一种数学方法——或者说诀窍,然而,其中可能还有比这更多的内容。其实可能是:欧几里得时空是基本概念,而我们看作是时空的指示我们想象中的虚构

P95 这可能暗示着,所谓的虚时间实际上是基本时间,而我们称为实时间的倒只是我们头脑中的创造。

所以或许我们所说的虚时间实际上倒是更加基本的概念,而我们所说得实时间反倒只是发明来帮助我们描述我们心目中的宇宙概念。但是……科学理论知识我们用来描述我们的观察结果的数学模型。它只存在我们的头脑中,因此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哪一个是真实的,是“实”时间还是“虚”时间?问题只在于那个是更为有用的描述。

P125(边注)霍金在2002年8月17日的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上承认,在物理学领域,很可能存在类似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规律,因此建立一个描述宇宙的大统一理论是不太可能的

《果壳中的宇宙》

P34……如果宇宙的的确确是被创生的,那么为何要再创生之前等待无限久?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久,为何将要发生的每一件事不早已发生,使得历史早已完结?特别是,为何宇宙尚未到达热平衡,使得万物都具有相同温度?  康德把这个问题称作“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因为它似乎是一个逻辑矛盾,它没有办法解决,但是它只是在牛顿数学模型的框架里提出矛盾。实践在牛顿模型中是一根无限的线,独立于在宇宙中发生的东西…………

////——A507B535 上面对四重二律背反的那些证明并不是骗局,而是根本上就有一个预设,即认为诸现象或把诸现象全都包括在自身内的感官世界就是自在之物本身。

P80 宇宙具有多重历史的思想听起来像是科学幻想,但是他现在被当作科学事实而广被接受。

《人之上升——科学读本》江晓原 钮维兴/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7

彭加勒:《假设不仅必要,而且合理》:数学量……它是我们在自然界发现的呢,还是我们自己把它引入自然界的呢?……我们希望把每一件事物强行纳入的框架原来是我们自己所构造的,但是我们并不是随意创造它的。可以说,我们是按尺寸制造的,因此我们能够使事实适应它,而不改变事实的基本东西。  我们强加给这个世界的另一个框架是空间。几何学的第一批原理从何而来?它们是通过逻辑强加给我们的吗?罗把切夫斯基通过创立非欧几何学证明不是这样。空间是由我们的感官提示的吗?也不是……几何学来自经验吗?进一步的讨论向我们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几何学的第一批原理只不过是约定而已,但是,这些约定不是任意的……

////——认为数学是一种先天综合判断,这是康德的一个创见。

《物理定律的本性》,[美]R·P·费曼/著,关洪/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2

P2更新进的东西,也许不一定是更现代的。现代科学是精确地按照引力定律发现的统一传统建立起来的。

《大爆炸理论——量子物理与宇宙学》,约翰·格里宾/著,卢炬甫/译,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7

P175……宇宙的标准模型,即目前宇宙学的“最佳选择“……  ……但是模型绝不能告诉我们在真是宇宙中必定发生什么。我将给出一个描述,把它作为我们宇宙的历史,这是唯一有条理的方式。但请保持这样的认识,即这个描述实际上只是对一个数学模型宇宙而言,这个模型宇宙与我们今天的宇宙有显著的相似性……

《爱因斯坦文录》,爱因斯坦/著,许良英 刘明/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1

P67《科学的宗教精神》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宗教感情的人。

P73《科学和宗教》但凡是曾经在这个领域(科学探索)里胜利前进中有过深切经验的人,对存在中所显示出来的合理性,都会感到深挚的崇敬。通过理解,他从个人的愿望和欲望的枷锁里完全解放出来,从而对体现于存在之中的理性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而这种庄严的理性由于其极度的深奥,对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哲学之树》

P70 纯批BXXX “……”——诚实而勇敢地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性,也许会是哲学变得更加困难和危险,但这恰恰是维护人类生命之有意义性的最好方式(如果不是唯一方式的话)

P 71 康德还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无知(CPR 605~606),我们对经验性事物的偶然无知应该能激励我们超越知识的领域,走向研究哲学的实践目的,即过更好的生活

《纯批》

P628 A831 B859 ……然而,你真的盼望要有这样一种涉及到一切人类的、应当超越普通知性而只由哲学家揭示给你的知识吗?你所责备的这一点,正好是前述主张的正确性的最好证明,因为这揭示出人们一开始不能预见到的事,即大自然在人们无区别地关切的事情中,并没有在分配他们的禀赋上有什么偏心的过程,而最高的哲学在人类本性的根本目的方面,除了人类本性已赋予哪怕最普通的知性的那种指导作用以外,也不能带来更多东西。

《哲学之树》P72 康德哲学的一个决定性的意义是,它坚持认为存在着人类必然无法认知的领域,这使哲学家保持了谦卑。  ////——即使康德本人多次骄傲地宣称,他的体系超过了以往所有的哲学家。

《哲学之树》P73 “A831B859”换言之,哲学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它允许我们骄傲地宣称自己有高于普通人的认识水平,而在于它向我们展示自己所有认知的局限,从而使我们谦卑。  遗憾的是,康德之后的许多哲学家都拒绝接受它的体系的这个重要暗示。相反,过去两百多年的形而上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试图回避这一令人痛苦的暗示(只有做到谦卑,才能成为好的哲学家)的种种努力的历史。

P19 BXXIV-BXXV 但如果人们要问,我们打算凭借由批判所澄清的,但也因此而达到一种持久状态的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给后人留下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财富呢?粗略地浏览一下这部著作,人们会以为,他的用处总不过是消极的,就是永远不要冒险凭借思辩理性去超越经验的界限,二者事实上也是这种形而上学的第一个用处。但这个用处马上也会成为积极的,只要我们注意到,思辨理性冒险用来超出其界限的那些原理,若更仔细地考察,其不可避免的后果事实上不是扩展了我们的理性运用,而是缩小了它,因为这些远离现实的威胁着要把它的…………

P22 BXXX 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而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也就是没有纯粹理性批判就会在形而上学中生长的那种成见,是一切阻碍道德的无信仰的真正根源,这种无信仰任何时候都是非常独断的。

P413-P414 分清矛盾对立与辩证对立

   A503B531如果有人说,每一个物体都要么有香味,要么有臭味,那么就存在第三种情况,即他根本没有味道(根本不发出气味),这样,这两个相互冲突的命题就可以都是假的。

   A504B532 因此如果我说:在空间上世界要么是无限的,要么它不是无限的,那么,当前一命题是假的时,它的矛盾对立面“世界不是无限的”就是真的。这一来我就只取消了一个无限的世界,而并没有设定另一个世界即有限的世界。但如果我说的是,世界要么是无限的,要么是有限的,那么这两者就都有可能是假的。因为我在这种对立中不仅仅取消了无限性,并与无限性一道也许取消了世界的整个被分离出来的实存,而且增加…………,就是说,如果世界根本就不是作为自在之物本身,因而在其量上也既不应当是作为无限的也不应当是作为有限的被给予出来的话。

   A505B533 如果这个世界任何时候都是有条件的,那么它就永远也不会整个地被给予,因而世界就绝不是无条件的整体,所以也不是作为这样一个整体,既不以无限的量,也不以有限的量实存。

   A507B535 上面对四重二律背反的那些证明并不是骗局,而是根本上就有一个预设,即认为诸现象或把诸现象全都包括在自身内的感官世界就是自在之物本身。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杨祖陶 邓晓芒/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

P328 将纯粹理性的宇宙论理念视为仅仅是一些“调节性“的原则,而不是“构成性“原则。

P330换言之,在运用纯粹理性的调节性原则时,我们“仿佛”是在规定物自体那样使用它们,实际上却只不过实现了促进我们在经验领域内不断探求的效果。

P97康德则通过对时空的分析,第一次为真正的科学知识确立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既突出了科学知识一定要由感性直观作为自己的对象,同时又强调这样的知识一定具有普遍必然性或客观实在性(在康德的意义上)。从此自然科学摆脱了旧的形而上学和怀疑论的纠缠,在认识论上找到了自己前进道路上的路标,走上了充满信心又不失谨慎的征途,这是近代科学思想脱离盲目性,达到自觉的一个标志。

P98-P99 康德时空学说的根本性的局限和错误。  一、康德把时空完全看作人们主观中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从这种先验主义出发,他对数学和感性知识的一切“客观性“的论证完全是主观的,他对数学和感性知识的一切“客观性”的论证完全是主观的,他限制这些知识的有效性在主观“现象”之中,而否认它们有超出现象界把握客观本质(物自体)的一切可能,以便最终为信仰主义保留一席之地。就此而言,这种理论对科学的健康发展又产生了有害的和消极的影响。  二、康德把牛顿的绝对时空框架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搬到人的主观先天能力中来。却并没有改变这一框架的“绝对”的性质,这就使康德时空学说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大了很大的折扣。既然时空一开始就以“平直的”、欧几里德的方式现成地作为“先天直观形式”存在于人心中,…………,但现代物理学的时空理论认为,欧几里德空间只不过是宇宙间一切可能的空间的一种特殊形式或极限形式……


[①]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68页

[②] 同上 第30页

[③] 例如在2002年8月13日的弦理论国际会议《M理论宇宙学》演讲的开篇词。

[④] 史蒂芬•霍金:《果壳中的宇宙》,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⑤] 笔者使用邓晓芒/译 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的《纯粹理性批判》,下文凡是引自《纯粹理性批判》的原文一律以“[A507 B535]”(表示A版507页,B版535页)的方式在正文里直接标注在原版的出处。

[⑥]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⑦] [美]R•P•费曼/著:《物理定律的本性》,关洪/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⑧] [美]费恩曼 莱顿 桑兹:《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卷)》,郑永令 华宏鸣 吴子仪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⑨] [德]伊蔓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7页

[⑩] 同上,第190页

[11] 同上,第25页

[12] 杨祖陶 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8-99页

[13] [美]加勒特•汤姆森:《康德》,赵成文 腾晓冰 孟令朋/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2页

[14] [德]伊蔓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15] 同上,第40页

[16] [美]加勒特•汤姆森:《康德》,赵成文 腾晓冰 孟令朋/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第1页

[17] 斯蒂芬•霍金:《万有理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郑亦明 葛凯乐/译,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18] 同上,第95页

[19] [德]伊蔓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0] 同上,第10页

[21] 彭加勒:《假设不仅必要,而且合理》见江晓原 钮卫星/编著:《人之上升——科学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23] [美]斯蒂芬•贝斯特 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24] [德]伊蔓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译序,第11页

[25] [美]庞思奋:《哲学之树》,翟鹏霄/译,王凌云/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26] 同上第72页

[27] 同上第73页

[28] [德]伊蔓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29] 费曼: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见[R·P·费曼:《发现的乐趣》,张郁乎/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30] 斯蒂芬•霍金:《万有理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郑亦明 葛凯乐/译,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边注

[31] 爱因斯坦:《科学和宗教》载于《爱因斯坦文录》,许良英 刘明/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对“康德vs霍金”一文的说明

EPR 发表于 2005-12-10 18:08:38

这篇论文写得比较仓促,几乎是在整理读书笔记后顺着思路一气呵成的,因此从结构安排上似乎不太清晰,没有做好分段。

但总体思路是连贯的:开头第一句是引用了邓晓芒先生在《康德哲学讲演录》中顺口提到的一段话,从而引出了下文的讨论。在后文的讨论中,我主要是围绕了霍金、邓晓芒和杨祖陶先生、赵敦华老师对康德的几条评述引出的讨论,试图突现康德的高明。同是引用霍金、费曼、彭加勒、爱因斯坦等现代的大科学家与康德相呼应;最后重点强调了康德哲学“谦卑”的意义,而整篇文章的目的则是为康德的科学观做辩护。

之所以取题康德的时空与霍金的宇宙,是因为霍金一般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代表人物(“霍金的宇宙”还是一本书的名字),而且正文的缘起即是邓晓芒先生对康德的提及,因此取了这个有点哗众取宠的标题。只看这一标题,或许会以为我想要用现代宇宙观的新成果去印证康德的预言,而事实上这种做法恰恰是我要反对的,因为康德的时空观既没有做出什么科学论断,更没有提出什么科学预言(他的星云说则属于另一类的贡献),甚至也不是指出了什么科学悖论(二律背反不是提出了问题,而恰恰是解决了问题)。康德探讨的是科学知识的根本基础的问题,康德的伟大在于他不仅保证了真知识得以可能——避免了过深地陷入怀疑主义的泥潭,同时也明确了知识的疆界和限度——避免了人类过分地狂妄自大或者堕落于虚无主义的深渊。

顺便说一下,对比康德的先验论和彭加勒的约定说是很有意思的,这两套理论有极相似的模样,却也是极为不同的,以至于爱因斯坦更倾向于约定说而不喜欢先验论(不过爱因斯坦在晚年的思想又有所变化)。这篇“康德vs霍金“只是一个过渡产品,我最终想写得是“康德vs彭加勒”,不过在此之前还有康德和彭加勒的一打书等着我读,希望我康德论文的完成体可以在一年之内脱稿。

2005年12月10日

最新评论

  • 栖凰 2005-12-10 23:22:07 

    赵敦华的名字打错了,人名最好改正过来。还是一如既往地赞你的态度。

One commen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